采用基础隔震的框架结构减震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传统结构抗震方法 | 第11-12页 |
1.3 结构控制技术 | 第12-14页 |
1.4 基础隔震体系概述 | 第14-16页 |
1.4.1 基础隔震的概念及原理 | 第14-15页 |
1.4.2 基础隔震的分类 | 第15-16页 |
1.4.3 基础隔震的分类 | 第16页 |
1.5 基础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5.1 国外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5.2 国内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6 平面不规则隔震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7.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7.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的理论分析 | 第22-34页 |
2.1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构造 | 第22-24页 |
2.1.1 支座的构造 | 第22页 |
2.1.2 支座的形状系数 | 第22-23页 |
2.1.3 支座的构造要求 | 第23-24页 |
2.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基本力学理论 | 第24-26页 |
2.2.1 力学理论推导的基本假定 | 第24页 |
2.2.2 支座的竖向压缩刚度 | 第24-25页 |
2.2.3 支座的水平刚度 | 第25-26页 |
2.2.4 支座的屈服荷载 | 第26页 |
2.3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4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8-33页 |
2.4.1 单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动力分析 | 第28-31页 |
2.4.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动力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SAP2000隔震模型建立及正确性验证 | 第34-52页 |
3.1 有限元软件SAP2000的简介 | 第34-35页 |
3.1.1 对象单元 | 第34页 |
3.1.2 数值积分方式 | 第34-35页 |
3.2 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模拟 | 第35页 |
3.3 论证混凝土框架数值建模的正确性 | 第35-43页 |
3.3.1 试验模型概况 | 第36-38页 |
3.3.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8页 |
3.3.3 数值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38-43页 |
3.4 论证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数值建模的正确性 | 第43-50页 |
3.4.1 试验模型概况 | 第43-44页 |
3.4.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3.4.3 数值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45-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不规则结构基础隔震地震反应分析 | 第52-8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52-54页 |
4.3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用 | 第54-57页 |
4.3.1 地震波选取的重要性 | 第54页 |
4.3.2 地震波选取的关键因素 | 第54-55页 |
4.3.3 本工程选用的地震波 | 第55-56页 |
4.3.4 地震波的调整 | 第56-57页 |
4.4 隔震层设计 | 第57-60页 |
4.4.1 方案一 | 第57-59页 |
4.4.2 方案二 | 第59-60页 |
4.5 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60-63页 |
4.6 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3-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