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关系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2.1 制造业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1.1 制造业概念及特点 | 第23-24页 |
2.1.2 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24页 |
2.2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2.2.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特点 | 第24-25页 |
2.2.2 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与发展理论 | 第25-28页 |
2.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理论模型构建 | 第28-31页 |
2.3.1 制造业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 | 第28-29页 |
2.3.2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路径 | 第29-30页 |
2.3.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31-41页 |
3.1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2 各市区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32-36页 |
3.2.1 各市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各市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33-36页 |
3.3 各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36-41页 |
3.3.1 各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3.2 各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36-41页 |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关系实证研究 | 第41-51页 |
4.1 分析与检验方法概述 | 第41-43页 |
4.1.1 聚类分析相关概述 | 第41页 |
4.1.2 检验方法相关概述 | 第41-43页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3页 |
4.3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4.4 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 第44-48页 |
4.4.1 聚类分析 | 第44-46页 |
4.4.2 第一、二类市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关系研究 | 第46-47页 |
4.4.3 第三、四、五类市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关系研究 | 第47-48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第五章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针对第一、二类市区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5.1.1 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促进二者进一步协同发展 | 第51页 |
5.1.2 构建信息互动平台,促进产业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51-52页 |
5.1.3 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强化市场竞争 | 第52页 |
5.2 针对第三类市区的对策建议 | 第52-53页 |
5.2.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52页 |
5.2.2 深化制造业分工程度,促进服务外包 | 第52页 |
5.2.3 积极引入生产技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 第52-53页 |
5.3 针对第四、五类市区的对策建议 | 第53-55页 |
5.3.1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 第53页 |
5.3.2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 第53-54页 |
5.3.3 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产业良好发展 | 第54页 |
5.3.4 健全法制法规,加大行业规范力度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5-56页 |
6.2 本文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