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23-29页 |
1.3.1 国内外自杀干预研究 | 第23-25页 |
1.3.2 国内外生存理由研究 | 第25-27页 |
1.3.3 国内外正念训练研究 | 第27-29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9-32页 |
1.4.1 问题提出 | 第29页 |
1.4.2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4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4.5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正念、生存理由与自杀风险关系的调查研究 | 第32-42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3-35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2.1.2 研究工具 | 第33-35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35-39页 |
2.2.1 大学生生活事件、正念、生存理由和自杀风险的总体状况 | 第35-36页 |
2.2.2 大学生生活事件、正念、生存理由与自杀风险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2.2.3 生存理由的中介作用 | 第36-38页 |
2.2.4 正念的调节作用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生存理由的干预研究 | 第42-75页 |
3.1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干预流程 | 第42-47页 |
3.1.1 初筛对象与工具 | 第42-43页 |
3.1.2 二次筛查对象与工具 | 第43-45页 |
3.1.3 干预流程 | 第45-47页 |
3.2 正念团体方案的制定 | 第47-53页 |
3.3 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 | 第53-54页 |
3.4 干预效果的质性评估 | 第54-58页 |
3.4.1 质性研究对象 | 第54-55页 |
3.4.2 质性研究工具 | 第55-56页 |
3.4.3 质性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3.4.4 质性研究过程 | 第57-58页 |
3.5 结果 | 第58-70页 |
3.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质性检验 | 第58-59页 |
3.5.2 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正念水平的干预结果 | 第59-63页 |
3.5.3 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生存理由水平的干预结果 | 第63-70页 |
3.6 讨论 | 第70-75页 |
3.6.1 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正念水平的影响 | 第70-72页 |
3.6.2 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生存理由水平的影响 | 第72-7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75-78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4.2 研究创新点 | 第76页 |
4.3 不足和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一:调查表一 | 第83-85页 |
附录二:调查表二 | 第85-88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88-91页 |
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