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国内 | 第10页 |
(二) 国外 | 第10-11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高等教育学 | 第11-12页 |
(二) 学位点 | 第12页 |
(三) 发展 | 第12-13页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国外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基本概况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的基本历程 | 第17-43页 |
一、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 | 第17-21页 |
(一) 背景 | 第17-19页 |
(二) 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三) 小结 | 第20-21页 |
二、全面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时期(1985—1989) | 第21-26页 |
(一) 背景 | 第21-22页 |
(二) 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三) 小结 | 第25-26页 |
三、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1990—2003) | 第26-34页 |
(一) 背景 | 第26-28页 |
(二) 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的概况 | 第28-33页 |
(三) 小结 | 第33-34页 |
四、教育政策的转型时期(2003—) | 第34-43页 |
(一) 背景 | 第34-35页 |
(二) 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的概况 | 第35-42页 |
(三)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现状分析 | 第43-54页 |
一、外部关系 | 第43-49页 |
(一) 政府——市场——学位点的关系 | 第43-44页 |
(二) 政府方面——国家政策的拉动 | 第44-45页 |
(三)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的转向 | 第45-48页 |
(四) 学位点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 第48-49页 |
二、内部关系 | 第49-54页 |
(一) 学科的发展 | 第49页 |
(二) 学位点的层级结构 | 第49-51页 |
(三) 学位点的布局结构 | 第51-53页 |
(四) 学位点授予学位的类型结构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未来发展的建议 | 第54-57页 |
一、把握国家政策,明确社会需求,确定自身发展 | 第54页 |
二、稳步发展博士学位点,合理发展硕士学位点,优化层级结构 | 第54-55页 |
三、保证质量,理性调整学位点的区域布局结构 | 第55页 |
四、两条路线,调整学位点的类型结构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16个) | 第60-61页 |
附录二: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90个) | 第61-63页 |
附录三: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区域分布表 | 第63-67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