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佛传故事图像研究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三、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 | 第24页 |
四、论文研究的依据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6-27页 |
一、创新点 | 第2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克孜尔佛传故事图像的建构与现状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佛教与佛传故事 | 第27-35页 |
一、佛陀的历程 | 第27-28页 |
二、佛传定义与经文出处 | 第28-30页 |
三、佛传图像的早期阶段 | 第30-35页 |
第二节 龟兹佛教艺术 | 第35-37页 |
一、龟兹佛教发展概述 | 第35-36页 |
二、龟兹佛教艺术与佛传图像分布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克孜尔佛传故事图像考析 | 第38-78页 |
第一节 克孜尔佛传图像的分段式梳理 | 第39-62页 |
一、第一阶段——授记灵梦降人间 | 第39-43页 |
二、第二阶段——学艺观世意出家 | 第43-47页 |
三、第三阶段——降魔成道转法轮 | 第47-51页 |
四、第四阶段——云游说法度众生 | 第51-58页 |
五、第五阶段——涅槃入灭分舍利 | 第58-62页 |
第二节 克孜尔佛传题材的增补详述 | 第62-76页 |
一、题材遗漏增补 | 第63-69页 |
二、情节拆分增补 | 第69-73页 |
三、图像辨识增补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克孜尔佛传故事图像分类 | 第78-101页 |
第一节 题材分类与研究 | 第78-94页 |
一、传记类 | 第78-87页 |
二、因缘类 | 第87-94页 |
第二节 构图分类与研究 | 第94-100页 |
一、单景绘画 | 第94-96页 |
二、一图多景 | 第96-98页 |
三、其它构图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克孜尔佛传图像的神格化 | 第101-136页 |
第一节 法身信仰与神格化造像 | 第101-112页 |
一、神格化造像的前奏 | 第103-105页 |
二、奇迹中的佛陀造像 | 第105-108页 |
三、佛塔崇拜与法身信仰 | 第108-112页 |
第二节 佛传艺术的神格化 | 第112-132页 |
一、人物塑造的差异性 | 第112-127页 |
二、佛国世界的探索性 | 第127-132页 |
小结 | 第132-136页 |
第六章 克孜尔佛传艺术中的内外因分析 | 第136-177页 |
第一节 犍陀罗佛传图像的同异性研究 | 第136-148页 |
一、系列故事题材的传承性 | 第136-139页 |
二、涅粲图像的差异性 | 第139-148页 |
第二节 中印度佛传艺术风格的遗存 | 第148-163页 |
一、人物动态"三姿"溯源 | 第148-157页 |
二、"帔帛"与"飘带"的关联研究 | 第157-163页 |
第三节 克孜尔佛传艺术中的本土信仰 | 第163-176页 |
一、龟兹文化中的转轮王信仰 | 第167-170页 |
二、佛传艺术中的君王思想 | 第170-176页 |
小结 | 第176-177页 |
结语 | 第177-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