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及市场 | 第11-12页 |
&1.3 立体显示技术的分类及发展 | 第12-15页 |
&1.4 三维体扫描立体显示系统的提出 | 第15页 |
&1.5 新型、实用化的体扫描立体显示物理引擎的设计需要 | 第15-16页 |
&1.6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7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8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1.9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体扫描系统基本原理及物理引擎结构 | 第19-28页 |
&2.1 体扫描系统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2 体扫描物理引擎结构 | 第21-26页 |
&2.2.1 物理引擎的机械结构 | 第22-24页 |
&2.2.2 物理引擎的电路结构 | 第24-26页 |
&2.2.3 电路板在机械支架上的安装 | 第26页 |
&2.3 体扫描系统部分参数指标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同步控制与数据广播 | 第28-44页 |
&3.1 与上位机的通信方式 | 第28-30页 |
&3.1.1 数据量计算 | 第28页 |
&3.1.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28-30页 |
&3.2 网络接口设计 | 第30-33页 |
&3.2.1 W5100的应用优势 | 第30-32页 |
&3.2.2 网络接口的硬件设计 | 第32-33页 |
&3.3 同步控制及数据广播核心单元的设计 | 第33-42页 |
&3.3.1 STM32的应用优势 | 第33-34页 |
&3.3.2 STM32与W5100的接口 | 第34-37页 |
&3.3.3 STM32下行接口 | 第37-42页 |
&3.4 同步控制及数据广播层的软件流程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三维数据存储、处理与传输 | 第44-58页 |
&4.1 三维数据的存储 | 第44-45页 |
&4.2 三维数据的处理与传输 | 第45-51页 |
&4.2.1 STM32读取存储卡速度要求 | 第45-46页 |
&4.2.2 STM32向显示层传输速度要求 | 第46-47页 |
&4.2.3 满足三维数据处理传输要求的VGPU构建 | 第47-51页 |
&4.3 VGPU电源设计 | 第51-53页 |
&4.4 VGPU软件流程 | 第53-55页 |
&4.4.1 STM32软件流程 | 第53-54页 |
&4.4.2 FPGA软件流程 | 第54-55页 |
&4.5 基于模型的VGPU设计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显示阵列及其驱动 | 第58-73页 |
&5.1 小间距、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屏设计 | 第58-64页 |
&5.1.1 LED排列方式的确定 | 第58-60页 |
&5.1.2 彩色LED显示屏硬件设计 | 第60-64页 |
&5.2 显示阵列的驱动 | 第64-71页 |
&5.2.1 单个LED特性及其驱动 | 第64-65页 |
&5.2.2 彩色LED显示屏的驱动 | 第65-71页 |
&5.2.2.1 扫描频率 | 第65-66页 |
&5.2.2.2 驱动芯片选择 | 第66-67页 |
&5.2.2.3 驱动硬件设计 | 第67-69页 |
&5.2.2.4 利用PWM实现彩色显示 | 第69-71页 |
&5.2.2.5 FPGA逻辑功能框图 | 第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3-7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