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应用背景 | 第12-13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1.3 玻璃中过渡离子光谱和EPR谱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掺三价铬的CdO–SrO–B_2O_3–SiO_2玻璃 | 第14页 |
1.3.2 掺四价钒的Li_2O–PbO–B_2O_3–P_2O_5玻璃 | 第14页 |
1.3.3 掺五价钼的PbO–Y_2O_3–P_2O_5玻璃 | 第14-15页 |
1.4 本文目标和结构 | 第15-16页 |
1.4.1 掺三价铬的CSBS玻璃 | 第15页 |
1.4.2 掺四价钒的LPBP玻璃 | 第15页 |
1.4.3 掺五价钼的PYP玻璃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晶体场和电子顺磁共振理论 | 第16-31页 |
2.1 晶体场理论 | 第16-23页 |
2.1.1 基本假设 | 第16-17页 |
2.1.2 晶场势能 | 第17-18页 |
2.1.3 晶体场模型 | 第18-19页 |
2.1.3.1 点电荷模型 | 第18页 |
2.1.3.2 点电荷-偶极模型 | 第18-19页 |
2.1.3.3 重叠模型 | 第19页 |
2.1.4 能量矩阵的建立 | 第19-21页 |
2.1.4.1 静电矩阵 | 第19-20页 |
2.1.4.2 晶场矩阵 | 第20-21页 |
2.1.4.3 旋轨耦合矩阵 | 第21页 |
2.1.5 晶体中dN离子的共价性 | 第21-23页 |
2.1.5.1 轨道缩小因子 | 第21-22页 |
2.1.5.2 平均共价性因子 | 第22页 |
2.1.5.3 分子轨道系数N_i与λ_(ij)的计算 | 第22-23页 |
2.2 电子顺磁共振理论 | 第23-26页 |
2.2.1 EPR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2.2 自旋哈密顿参量 | 第25-26页 |
2.2.2.1 g因子 | 第25页 |
2.2.2.2 精细结构和零场分裂 | 第25页 |
2.2.2.3 超精细结构 | 第25-26页 |
2.3 d~1电子自旋哈密顿参量的理论研究 | 第26-29页 |
2.3.1 3d~1组态的晶场能级 | 第26-28页 |
2.3.2 四角压缩八面体中d~1离子自旋哈密顿参量微扰公式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 立方场中d~3电子自旋哈密顿参量的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传统光碱度理论简介和局部光碱度的引入 | 第31-39页 |
3.1 氧化物玻璃中金属离子吸收光谱的偏移 | 第31-32页 |
3.2 光学碱度 | 第32-38页 |
3.2.1 传统光碱度表达式的建立 | 第32-35页 |
3.2.2 微观光碱度 | 第35页 |
3.2.3 内部中和效应和基团光碱度 | 第35-37页 |
3.2.4 局部光碱度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CSBS玻璃体系中Cr~(3+)离子自旋哈密顿参量的理论研究 | 第39-48页 |
4.1 理论计算 | 第39-44页 |
4.1.1 d-d跃迁带随浓度变化关系的计算 | 第40页 |
4.1.2 g因子随浓度变化关系的计算 | 第40-42页 |
4.1.2.1 八面体 3d~3基团的g因子微扰公式 | 第40-41页 |
4.1.2.2 轨道缩小因子k随浓度变化关系 | 第41-42页 |
4.1.3 非桥氧浓度f(NBO)和非桥氧占有率o的计算 | 第42-43页 |
4.1.4 局部光碱度的计算 | 第43-44页 |
4.2 讨论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玻璃中nd~1离子g因子及其浓度变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48-62页 |
5.1 LPBP玻璃体系中V~(4+)的g因子及其浓度变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48-55页 |
5.1.1 理论计算 | 第48-54页 |
5.1.1.1 八面体中V~(4+)(3d~1)基团在初始浓度(x = 0.2 mol%)下的g因子计算 | 第49页 |
5.1.1.2 LPBP玻璃中V~(4+)的g因子浓度变化关系的计算 | 第49-50页 |
5.1.1.3 平均Dq和g因子值的计算 | 第50-52页 |
5.1.1.4 局部光碱度的计算 | 第52-54页 |
5.1.2 讨论 | 第54-55页 |
5.2 PYP玻璃体系中Mo~(5+)杂质g因子和浓度变化的理论研究 | 第55-61页 |
5.2.1 理论计算 | 第56-59页 |
5.2.1.1 初始浓度(x = 1 mol%)下八面体Mo~(5+)基团g因子的计算 | 第57页 |
5.2.1.2 八面体Mo~(5+)基团g因子浓度变化关系的计算 | 第57页 |
5.2.1.3 平均Dq和g因子值的计算 | 第57-59页 |
5.2.1.4 局部光碱度的计算 | 第59页 |
5.2.2 讨论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