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用于硫化氢脱除与硫资源回收的绿色脱硫新体系性能研究

摘要第18-23页
Abstract第23-29页
第一章 绪论第30-58页
    1.1 硫化氢的危害及常见去除方法第30-32页
        1.1.1 硫化氢对工业生产的危害第30页
        1.1.2 硫化氢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第30-31页
        1.1.3 各国政府对硫化氢的管理及规定第31-32页
    1.2 硫化氢的常见去除方法第32-40页
        1.2.1 硫化氢湿法脱除工艺第33-35页
            1.2.1.1 醇胺溶液脱硫第33页
            1.2.1.2 湿法化学氧化脱硫第33-34页
            1.2.1.3 离子液体湿法脱硫第34-35页
        1.2.2 硫化氢干法脱除工艺第35-39页
            1.2.2.1 Claus法转化脱硫第35-36页
            1.2.2.2 碳基材料脱硫第36-37页
            1.2.2.3 分子筛吸附剂脱硫第37-38页
            1.2.2.4 金属氧化物脱硫第38-39页
            1.2.2.5 其他吸附剂脱硫第39页
            1.2.2.6 膜法脱硫第39页
        1.2.3 工业中常用的硫回收工艺第39-40页
    1.3 离子液体简介及其在脱硫中的应用第40-47页
        1.3.1 离子液体简介第40-41页
        1.3.2 硫化氢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性研究第41-45页
        1.3.3 离子液体在硫化氢分离中的应用研究第45-47页
    1.4 杂多化合物简介及其在硫化氢脱除中的应用第47-55页
        1.4.1 杂多化合物第47-50页
        1.4.2 杂多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第50-51页
            1.4.2.1 结构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0页
            1.4.2.2 中心原子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0页
            1.4.2.3 配位原子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0-51页
            1.4.2.4 取代原子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1页
            1.4.2.5 抗衡离子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1页
            1.4.2.6 反应介质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第51页
        1.4.3 杂多化合物在含硫化氢气体净化中的应用第51-55页
            1.4.3.1 杂多化合物静态去除硫化氢第51-52页
            1.4.3.2 杂多化合物动态脱除硫化氢第52-55页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55-58页
        1.5.1 选题意义第55-5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56-58页
第二章 改性黏土矿物负载多乙烯多胺用于硫化氢吸附脱除第58-72页
    2.1 引言第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61页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2.2.2 黏土的改性处理第59页
        2.2.3 胺负载吸附剂的制备第59页
        2.2.4 硫化氢吸附实验第59-60页
        2.2.5 吸附剂再生实验第60-61页
        2.2.6 样品的表征第61页
            2.2.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61页
            2.2.6.2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61页
            2.2.6.3 比表面分析第61页
            2.2.6.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第61页
            2.2.6.5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6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1-71页
        2.3.1 吸附剂表征结果分析第61-64页
        2.3.2 黏土改性方式的影响第64-66页
        2.3.3 负载过程中溶剂的影响第66-67页
        2.3.4 吸附条件的影响第67-68页
        2.3.5 多乙烯多胺负载量的影响第68-69页
        2.3.6 吸附剂再生性能研究第69-71页
    2.4 小结第71-72页
第三章 黏土矿物为原料合成4A分子筛对硫化氢的高效捕集第72-88页
    3.1 引言第72-73页
    3.2 实验部分第73-75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3页
        3.2.2 4A分子筛的合成第73页
        3.2.3 硫化氢吸附实验第73-74页
        3.2.4 样品的表征第74-75页
            3.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74页
            3.2.4.2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74-75页
            3.2.4.3 比表面分析第75页
            3.2.4.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第75页
            3.2.4.5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7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5-86页
        3.3.1 吸附材料表征结果分析第75-77页
        3.3.2 4A分子筛的硫化氢脱除性能第77-81页
            3.3.2.1 合成条件的影响第77-80页
            3.3.2.2 吸附温度的影响第80-81页
        3.3.3 4A分子筛的再生性能第81-84页
        3.3.4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84-86页
    3.4 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醇胺/离子液体溶液常温常压下脱除硫化氢性能研究第88-104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实验部分第89-91页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9页
        4.2.2 醇胺离子液体的制备第89-90页
        4.2.3 醇胺/离子液体溶液的制备第90页
        4.2.4 硫化氢吸收实验第90-91页
        4.2.5 样品的表征第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2页
        4.3.1 离子液体的产率及表征第91-93页
        4.3.2 纯醇胺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第93-95页
        4.3.3 醇胺/离子液体溶液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考察第95-98页
            4.3.3.1 醇胺的影响第95页
            4.3.3.2 阴离子的影响第95-96页
            4.3.3.3 吸收温度的影响第96-97页
            4.3.3.4 硫化氢浓度的影响第97-98页
        4.3.4 MEA/MEA-L溶液的再生性能第98-99页
        4.3.5 脱硫剂饱和硫容的确定第99-101页
        4.3.6 吸收机理探讨第101页
        4.3.7 MEA/MEA-L溶液与MEA水溶液的对比第101-102页
    4.4 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过氧磷钼酸水溶液氧化脱除硫化氢研究第104-118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实验部分第104-106页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04-105页
        5.2.2 过氧杂多酸水溶液的制备第105页
        5.2.3 硫化氢吸收实验第105-106页
        5.2.4 样品的表征第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6页
        5.3.1 溶质的影响第106-107页
        5.3.2 预接触时间的影响第107-108页
        5.3.3 磷钼酸与过氧化氢摩尔比的影响第108-109页
        5.3.4 过氧磷钼酸浓度的影响第109-110页
        5.3.5 硫化氢浓度的影响第110-111页
        5.3.6 吸收温度的影响第111-112页
        5.3.7 最佳条件下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第112-113页
        5.3.8 过氧磷钼酸水溶液的再生性能第113-115页
        5.3.9 脱硫产物分析第115-116页
    5.4 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过氧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溶液用于硫化氢氧化脱除第118-134页
    6.1 引言第118-119页
    6.2 实验部分第119-122页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19页
        6.2.2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碳酸氢盐([Bmim][HCO_3])的合成第119-120页
        6.2.3 过氧杂多化合物的制备第120页
        6.2.4 硫化氢吸收实验第120-121页
        6.2.5 样品的表征第121-122页
            6.2.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121页
            6.2.5.2 拉曼光谱分析第121页
            6.2.5.3 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A)分析第121-122页
            6.2.5.4 元素分析第122页
            6.2.5.5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122页
            6.2.5.6 EDS能谱分析第122页
            6.2.5.7 P谱核磁共振(~(31)P-NMR)第122页
            6.2.5.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12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2-133页
        6.3.1 过氧杂多化合物以及离子液体的表征结果分析第122-126页
        6.3.2 单独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第126页
        6.3.3 溶剂的影响第126-127页
        6.3.4 杂多化合物阳离子的影响第127-128页
        6.3.5 吸收温度的影响第128-129页
        6.3.6 硫化氢气体浓度的影响第129-130页
        6.3.7 过氧杂多化合物浓度的影响第130页
        6.3.8 再生性能研究第130-132页
        6.3.9 脱硫产物分析第132-133页
    6.4 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体系在高温下的脱硫及再生性能第134-148页
    7.1 引言第134-135页
    7.2 实验部分第135-138页
        7.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35页
        7.2.2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第135-136页
        7.2.3 硫化氢吸收实验第136-137页
        7.2.4 样品的表征第137-138页
            7.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137页
            7.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37页
            7.2.4.3 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A)分析第137-138页
            7.2.4.4 元素分析第13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38-147页
        7.3.1 杂多化合物和离子液体BmimCl的表征第138-140页
        7.3.2 PW_(12-x)Mo_x/BmimCl溶液的脱硫和再生性能第140-142页
        7.3.3 PMo_(12-x)V_x/BmimCl溶液的脱硫和再生性能第142-143页
        7.3.4 PMo_(10)V_2/BmimCl溶液的多次再生性能第143页
        7.3.5 硫化氢浓度的影响第143-144页
        7.3.6 杂多化合物浓度的影响第144-145页
        7.3.7 脱硫机理探讨第145-147页
    7.4 小结第147-148页
第八章 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体系和水体系脱硫过程的宏观动力学研究第148-162页
    8.1 引言第148页
    8.2 实验部分第148-151页
        8.2.1 实验反应器第149页
        8.2.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149-151页
            8.2.2.1 吸收剂浓度、硫化氢浓度以及温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第149-150页
            8.2.2.2 硫化氢气、液传质系数的确定第150页
            8.2.2.3 硫化氢吸收过程宏观动力学反应级数的确定第150-151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51-160页
        8.3.1 硫化氢气、液传质系数第151页
        8.3.2 [Bmim]_3PMo_(12)O_(40)/BmimCl体系第151-154页
            8.3.2.1 [Bmim]_3PMo_(12)O_(40)浓度的影响第151-152页
            8.3.2.2 硫化氢进气浓度的影响第152-153页
            8.3.2.3 温度的影响第153-154页
        8.3.3 过氧磷钼酸水溶液体系第154-157页
            8.3.3.1 过氧磷钼酸浓度的影响第154-155页
            8.3.3.2 硫化氢进气浓度的影响第155-156页
            8.3.3.3 温度的影响第156-157页
        8.3.4 磷钼钒铜水溶液体系第157-160页
            8.3.4.1 磷钼钒铜浓度的影响第157-158页
            8.3.4.2 硫化氢进气浓度的影响第158-159页
            8.3.4.3 温度的影响第159-160页
    8.4 小结第160-162页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第162-168页
    9.1 结论第162-166页
    9.2 课题创新点第166-167页
    9.3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0页
致谢第180-182页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第182-184页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第184-185页
附件第185-20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浒苔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聚合钛盐混凝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