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一) 社会互动理论 | 第20-21页 |
(二) 个体内化理论 | 第21页 |
(三) 意识潜化理论 | 第21页 |
二、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三、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一) 整体性 | 第22页 |
(二) 发展性 | 第22页 |
(三) 间接性 | 第22-23页 |
(四) 多样性 | 第23页 |
四、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主要原则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构建 | 第24-34页 |
一、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条件 | 第24-26页 |
(一) 内在需要条件 | 第24-25页 |
(二) 自我意识条件 | 第25页 |
(三) 现实实践条件 | 第25-26页 |
二、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阶段 | 第26-30页 |
(一) 感知阶段 | 第26-27页 |
(二) 理解阶段 | 第27-28页 |
(三) 认同阶段 | 第28-29页 |
(四) 内化阶段 | 第29-30页 |
三、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一) 动力驱动因素 | 第30-32页 |
(二) 认同接受因素 | 第32-33页 |
(三) 社会制约因素 | 第33-34页 |
第四章 S市Y小学少先队组织少年儿童自主管理分析 | 第34-38页 |
一、S市Y小学少先队自主管理的指导思想 | 第34页 |
二、S市Y小学少先队自主管理的实施内容 | 第34-36页 |
三、S市Y小学少先队自主管理的特点 | 第36-38页 |
(一) 少先队自主与小队自治结合的自主管理 | 第36页 |
(二) 人人参与的自主管理 | 第36页 |
(三) 家校互动的自主管理 | 第36-38页 |
第五章 S市Y小学少先队少年儿童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一、S市Y小学少先队组织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现状调查 | 第38-43页 |
(一) 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路和内容 | 第38-39页 |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9页 |
(三)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二、少年儿童自主管理复杂特性 | 第43-44页 |
三、实施少年儿童自主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一) 外部因素 | 第44页 |
(二) 内部因素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少年儿童自主管理改善对策 | 第46-55页 |
一、少年儿童自主管理的完善原则 | 第46-47页 |
二、少年儿童自主管理提升对策 | 第47-50页 |
(一) 提升对理念的认识 | 第47页 |
(二) 健全自主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三) 强化指导教师素质 | 第48-49页 |
(四) 实施差异化策略 | 第49页 |
(五) 营造良好的自主管理环境 | 第49-50页 |
(六) 强化后续跟进与处理 | 第50页 |
三、少年儿童自主管理实施对策 | 第50-55页 |
(一) 教育作用机制 | 第50-51页 |
(二) 环境影响机制 | 第51-52页 |
(三) 制度保障机制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二、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