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一、关于服务型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及服务型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 | 第13-26页 |
(一)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 第13-18页 |
1. 服务型社会的行政理念 | 第14页 |
2. 角色定位:以人为中心,做好服务 | 第14-15页 |
3. 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转换为"有限政府" | 第15-16页 |
4. 充分体现民主政府 | 第16页 |
5. 政府服务程序:公开、透明和高效 | 第16-18页 |
(二) 政务信息公开的基本内涵 | 第18-21页 |
1. 政府信息 | 第18页 |
2. 政务公开 | 第18-19页 |
3. 政务公开的特征 | 第19-20页 |
4. 政务公开的分类 | 第20-21页 |
(三) 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公开 | 第21-26页 |
1. 政府的服务特征 | 第22页 |
2. 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公开 | 第22-23页 |
3. 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公开原则 | 第23-26页 |
二、政务信息公开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推动作用 | 第26-29页 |
(一) 保障公民知情权不受侵犯 | 第26-27页 |
(二) 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 | 第27页 |
(三) 防止腐败 | 第27-28页 |
(四) 促进市场经济建设 | 第28-29页 |
三、服务型政府中构建政务公开的困境 | 第29-41页 |
(一) 历史文化与观念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影响 | 第30-32页 |
1. 错误定位公、私关系 | 第30-31页 |
2. 公共道德理解存在异议 | 第31页 |
3. 公共性的理性缺失 | 第31-32页 |
4. 公民参政意识淡漠 | 第32页 |
(二) 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 第32-36页 |
1. 计划经济体制对公共性的压制 | 第32-33页 |
2. 经济转型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 | 第33-35页 |
3. 公共性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严峻挑战 | 第35-36页 |
(三) 法律制度环境对公共性的束缚 | 第36-37页 |
1. 缺乏公共性立法,伦理法规的效力有待提升 | 第36-37页 |
2. 公民参与规范公共管理行为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7页 |
(四) 我国政务公开建设的困境 | 第37-41页 |
1. 政务公开与保密的界定 | 第37-38页 |
2. 政府权力在配置信息资源过程中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化状况 | 第38-39页 |
3. 政务公开与公共舆论的互动关系 | 第39-41页 |
四、公共性制度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策略 | 第41-49页 |
(一) 正确划定政务公开与保密的界限 | 第41页 |
(二) 基于公共性原则规范政府权力,加强建设政务公开制度 | 第41-43页 |
1. 基于公共性原则规范政府权力 | 第42页 |
2. 依靠宪政体制规范政府权力,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 第42-43页 |
(三) 注重培育公共舆论和公开文化 | 第43-45页 |
1. 建构"服务"至上性的公共舆论 | 第43页 |
2. 公开文化的培育 | 第43-45页 |
(四) 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公开制度模式选择 | 第45-49页 |
1. 坚持政务真正"公开"理念 | 第45-46页 |
2. 以机制的创新为先导,夯实政务公开基础 | 第46-47页 |
3. 发挥政务公开综合效应,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