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正渗透膜过程 | 第17-23页 |
1.2.1 正渗透简介 | 第17-18页 |
1.2.2 正渗透膜技术的优点 | 第18-19页 |
1.2.3 正渗透膜的发展 | 第19-20页 |
1.2.4 汲取液的发展 | 第20-21页 |
1.2.5 浓差极化现象 | 第21-22页 |
1.2.6 溶质反向扩散 | 第22-23页 |
1.3 正渗透在废水能源化的应用 | 第23-30页 |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23-25页 |
1.3.2 正渗透耦合微生物电化学工艺 | 第25-28页 |
1.3.3 正渗透-盐差发电 | 第28-30页 |
1.4 正渗透在废水资源化的应用 | 第30-36页 |
1.4.1 废水资源化 | 第30-33页 |
1.4.2 污染物去除 | 第33-34页 |
1.4.3 海水淡化 | 第34-36页 |
1.5 正渗透膜污染 | 第36-43页 |
1.5.1 膜污染简介 | 第36页 |
1.5.2 无机污染 | 第36-38页 |
1.5.3 有机污染 | 第38-40页 |
1.5.4 生物污染 | 第40-42页 |
1.5.5 复合污染 | 第42-43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43-4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正渗透膜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质子通量和产电性能的行为机制 | 第46-59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7-50页 |
2.2.1 膜材料 | 第47页 |
2.2.2 MFC装置和操作 | 第47-49页 |
2.2.3 阳离子扩散系数试验 | 第49-50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2.3 结果 | 第50-55页 |
2.3.1 不同膜集成的MFC产电性能 | 第50-53页 |
2.3.2 不同膜集成的MFC内阻 | 第53-54页 |
2.3.3 不同膜集成的质子和离子扩散通量 | 第54-55页 |
2.4 讨论 | 第55-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膜污染对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稳定运行的影响及机制 | 第59-75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3.2.1 FO-MFC装置和操作 | 第60页 |
3.2.2 离子扩散试验 | 第60-61页 |
3.2.3 膜污染表征方法 | 第61-62页 |
3.2.4 离子通量的计算 | 第62-63页 |
3.3 结果 | 第63-71页 |
3.3.1 膜污染的行为 | 第63-67页 |
3.3.2 膜污染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3.3.3 膜污染对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 讨论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正渗透膜过程回收厌氧发酵液营养物的研究 | 第75-91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6-78页 |
4.2.1 正渗透膜 | 第76页 |
4.2.2 原料液和汲取液 | 第76-77页 |
4.2.3 正渗透装置和操作程序 | 第77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8-90页 |
4.3.1 FO过程的水通量行为 | 第78-79页 |
4.3.2 pH对FO过程营养物截留的影响 | 第79-82页 |
4.3.3 不同水通量对FO过程营养物截留影响 | 第82-86页 |
4.3.4 膜朝向对营养物截留的影响 | 第86-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纳米颗粒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及对正渗透膜污染过程的影响 | 第91-114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2-96页 |
5.2.1 正渗透膜 | 第92-93页 |
5.2.2 模型污染物 | 第93页 |
5.2.3 正渗透膜过滤系统 | 第93页 |
5.2.4 正渗透膜污染试验 | 第93-95页 |
5.2.5 溶液的物化性质表征 | 第95页 |
5.2.6 等温微量滴定热测试 | 第95页 |
5.2.7 膜污染的表征 | 第95-96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96-112页 |
5.3.1 原料液Ca~(2+)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3.2 膜朝向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3.3 溶液污染物的物化性质 | 第102-104页 |
5.3.4 膜污染的行为 | 第104-108页 |
5.3.5 污染物和Ca~(2+)的热力学结合研究 | 第108-111页 |
5.3.6 膜污染机理探讨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114-115页 |
6.2 论文创新 | 第115-11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9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39-140页 |
后记: 致谢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