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趋近、回避性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及机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41页
    1.1 发散性思维的定义与测量第17-20页
    1.2 发散性思维的认知理论第20-25页
        1.2.1 发散性思维的激活扩散或联结理论第21-23页
        1.2.2 发散性思维的注意控制理论第23-25页
    1.3 发散性思维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第25-31页
        1.3.1 发散性思维认知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第26-27页
        1.3.2 完成创造性与非创造性任务过程中大脑活动的比较第27-28页
        1.3.3 产生高低创造性想法的大脑活动比较第28-30页
        1.3.4 高低创造性个体的大脑活动比较第30-31页
    1.4 具身认知理论与发散性思维第31-36页
        1.4.1 动作系统对认知的影响第31-33页
        1.4.2 手臂动作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第33-34页
        1.4.3 手臂动作与行为趋近回避系统理论解释第34-36页
    1.5 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案及研究框架第36-41页
        1.5.1 问题的提出第36-38页
        1.5.2 研究方案与假设第38-40页
        1.5.3 研究框架第40-41页
第二章 研究一物—我距离在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影响中的作用第41-75页
    2.1 实验1:身体姿势与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交互影响第41-55页
        2.1.1 引言第41-43页
        2.1.2 方法第43-48页
            2.1.2.1 被试第43页
            2.1.2.2 实验设计第43-44页
            2.1.2.3 实验任务第44页
            2.1.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44-45页
            2.1.2.5 实验程序第45-47页
            2.1.2.6 非常规用途任务和逻辑推理任务的评分第47-48页
        2.1.3 结果第48-52页
            2.1.3.1 不同的身体姿势与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48-50页
            2.1.3.2 实施手臂动作的费力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50-51页
            2.1.3.3 个体对任务喜爱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51页
            2.1.3.4 心境和情绪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51-52页
            2.1.3.5 不同的身体姿势与手臂动作对GRE逻辑推理任务表现的影响第52页
        2.1.4 讨论第52-55页
    2.2 实验2:身体平躺姿势条件下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55-65页
        2.2.1 引言第55-56页
        2.2.2 方法第56-60页
            2.2.2.1 被试第56页
            2.2.2.2 实验设计第56页
            2.2.2.3 实验任务第56页
            2.2.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56-58页
            2.2.2.5 实验程序第58-59页
            2.2.2.6 非常规用途任务的评分第59-60页
        2.2.3 结果第60-62页
            2.2.3.1 三种手臂动作条件对发散性思维的不同影响第60-61页
            2.2.3.2 实施手臂动作的费力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61-62页
            2.2.3.3 任务喜爱程度对发性思维的影响第62页
            2.2.3.4 焦虑状态、心境和情绪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62页
        2.2.4 讨论第62-65页
    2.3 实验3:指导语操作物—我距离条件下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65-75页
        2.3.1 引言第65-66页
        2.3.2 方法第66-69页
            2.3.2.1 被试第66页
            2.3.2.2 实验设计第66页
            2.3.2.3 实验任务第66-67页
            2.3.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67页
            2.3.2.5 实验程序第67-69页
            2.3.2.6 非常规用途任务的评分第69页
        2.3.3 结果第69-72页
            2.3.3.1 发散性思维在不同指导语和不同手臂动作条件下的差异第69-71页
            2.3.3.2 心境、情绪及对任务的喜爱程度在两种手臂动作条件下的差异第71页
            2.3.3.3 动作费力程度与发散性思维任务表现第71-72页
        2.3.4 讨论第72-75页
第三章 研究二情绪与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交互影响第75-100页
    3.1 实验4:手臂动作与情绪状态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75-89页
        3.1.1 引言第75-77页
        3.1.2. 方法第77-79页
            3.1.2.1 被试第77页
            3.1.2.2 实验设计第77-78页
            3.1.2.3 实验任务第78页
            3.1.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78页
            3.1.2.5 实验程序第78-79页
        3.1.3 非常规用途任务的评分第79-80页
        3.1.4 结果第80-86页
            3.1.4.1 情绪诱发前后的唤醒度和愉悦度的描述性统计第80页
            3.1.4.2 情绪诱发成功与否的检验第80-82页
            3.1.4.3 手臂动作与情绪对发散性思维的交互影响第82-85页
            3.1.4.4 完成动作的费力程度及对任务的喜爱等描述性统计第85页
            3.1.4.5 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85页
            3.1.4.6 实施手部动作的费力程度、对任务的喜爱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85-86页
        3.1.5 讨论第86-89页
    3.2 实验5:情绪系统与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89-100页
        3.2.1 引言第89-90页
        3.2.2 方法第90-93页
            3.2.2.1 被试第90页
            3.2.2.2 实验设计第90-91页
            3.2.2.3 实验任务第91-92页
            3.2.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92页
            3.2.2.5 实验程序第92页
            3.2.2.6 非常规用途任务的评分第92-93页
        3.2.3 结果第93-98页
            3.2.3.1 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93-94页
            3.2.3.2 趋近回避倾向个体差异对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第94-97页
            3.2.3.3 实施手臂动作的费力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97-98页
            3.2.3.4 心境和情绪及任务喜爱程度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第98页
        3.2.4 讨论第98-100页
第四章 研究三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第100-117页
    4.1 实验6: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的FMRI研究第100-117页
        4.1.1 引言第100-103页
        4.1.2 方法第103-107页
            4.1.2.1 被试第103页
            4.1.2.2 实验设计第103页
            4.1.2.3 实验任务第103-104页
            4.1.2.4 其他控制变量的测量第104页
            4.1.2.5 实验程序第104-105页
            4.1.2.6 MRI数据获取第105-106页
            4.1.2.7 非常规用途任务的评分第106-107页
        4.1.3 fMRI数据分析第107-108页
        4.1.4 结果第108-114页
            4.1.4.1 行为数据结果第108-109页
            4.1.4.2 费力程度、情绪在三种手臂动作条件下的差异第109页
            4.1.4.3 创造性观念产生时的脑激活水平第109-112页
            4.1.4.4 创造性观念新颖性与脑激活水平的相关第112-114页
        4.1.5 讨论第114-117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117-130页
    5.1 研究总结第117-120页
    5.2 趋近回避动机系统与发散性思维第120-127页
        5.2.1 研究一:距离调节理论还是评价编码理论?第121-123页
        5.2.2 研究二:趋近回避系统的心理相容/不相容效应与发散性思维的联结理论第123-125页
        5.2.3 研究三:趋近回避系统、奖赏系统与发散性思维的注意控制理论第125-127页
    5.3 总结与理论启示第127-13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30-133页
    6.1 研究结论第130-131页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7页
附录第147-153页
后记第153-15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成果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与含铝基质材料的绿色合成和多功能化
下一篇:正渗透废水资源化技术及膜污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