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高等教育 | 第17-18页 |
2.1.2 区域经济 | 第18页 |
2.1.3 协调发展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2.2.2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第19-20页 |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3 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1-39页 |
3.1 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第21-35页 |
3.1.1 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情况 | 第21-24页 |
3.1.2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变化情况 | 第24-31页 |
3.1.3 辽宁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 第31-32页 |
3.1.4 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2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35-39页 |
3.2.1 辽宁省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情况 | 第35页 |
3.2.2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3.2.3 辽宁省区域经济布局现状 | 第36-39页 |
4 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39-56页 |
4.1 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39-43页 |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4.1.2 单位根检验 | 第40-41页 |
4.1.3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4.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4.2 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43-50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4.2.2 辽宁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 | 第45-48页 |
4.2.3 辽宁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 | 第48-50页 |
4.3 辽宁省高等教育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4.3.1 辽宁中部城市群 | 第50-51页 |
4.3.2 辽宁沿海经济带 | 第51-52页 |
4.3.3 辽宁西北经济区 | 第52-53页 |
4.4 研究结论分析 | 第53-56页 |
5 促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对策研究 | 第56-64页 |
5.1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 第56-57页 |
5.1.1 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 | 第56页 |
5.1.2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 第56-57页 |
5.2 拓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 第57-58页 |
5.2.1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 第57页 |
5.2.2 大力吸收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 第57页 |
5.2.3 提高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 第57-58页 |
5.3 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 第58-60页 |
5.3.1 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 | 第58页 |
5.3.2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 | 第58-59页 |
5.3.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59-60页 |
5.4 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 第60-61页 |
5.4.1 落实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 第60-61页 |
5.4.2 高校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 | 第61页 |
5.5 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 第61-64页 |
5.5.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植力度 | 第61-62页 |
5.5.2 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 第62-63页 |
5.5.3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