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植物体间保育作用研究进展 | 第13-31页 |
1.1 保育作用概述 | 第13-16页 |
1.1.1 促进作用 | 第13页 |
1.1.2 保育作用 | 第13-16页 |
1.2 胁迫环境下的保育作用研究 | 第16-19页 |
1.3 保育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19-22页 |
1.4 保育作用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研究 | 第22页 |
1.5 保育作用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 第22-3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历程 | 第24-26页 |
1.5.3 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1-3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2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31页 |
2.1.2 植被概况 | 第31-32页 |
2.2 研究物种的选择 | 第32-33页 |
2.2.1 保育植物的选择 | 第32-33页 |
2.2.2 目标物种的选择 | 第33页 |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3-34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35-37页 |
第3章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优势灌丛对冠层下植物群落的保育作用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3.2.1 物种的选择 | 第38页 |
3.2.2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 第38-39页 |
3.2.3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 第39页 |
3.2.4 环境指标的测定 | 第39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3.1 优势灌丛冠层下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 第40-42页 |
3.3.2 优势灌丛冠层下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RII值的比较 | 第42-43页 |
3.3.3 优势灌丛冠层下植物种地上生物量RII值的比较 | 第43页 |
3.3.4 环境指标的比较 | 第43-49页 |
3.4 讨论 | 第49-51页 |
3.4.1 优势灌丛对冠层下植物的保育作用 | 第49页 |
3.4.2 优势灌丛保育作用的物种特异性 | 第49-50页 |
3.4.3 优势灌丛对冠层下环境指标的改善 | 第50-51页 |
3.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优势灌丛对两种松树幼苗的保育作用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4.2.1 物种的选择 | 第54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4.2.3 环境指标测定 | 第54-55页 |
4.2.4 保育灌丛和松树幼苗生长指标测定 | 第55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4.3.1 松树幼苗的存活分析 | 第55-58页 |
4.3.2 松树幼苗的生长分析 | 第58-59页 |
4.3.3 保育灌丛生长指标对松树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4.3.4 环境因子对松树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4.4 讨论 | 第63-65页 |
4.4.1 保育植物的促进作用 | 第63页 |
4.4.2 保育植物的选择 | 第63-65页 |
4.4.3 目标物种的选择 | 第65页 |
4.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优势灌丛保育作用形成的机理 | 第67-81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68页 |
5.2.2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5.3.1 光强对松树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2 光强和水分对松树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3 沙柳浸提液对松树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 讨论 | 第76-78页 |
5.4.1 遮荫对松树幼苗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2 遮荫和干旱对松树幼苗的影响 | 第77页 |
5.4.3 沙柳浸提液对松树幼苗的影响 | 第77-78页 |
5.5 小结 | 第78-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