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催化油浆的性质和特点 | 第11-12页 |
1.3 催化油浆的加工组合技术 | 第12-14页 |
1.3.1 催化油浆溶剂脱沥青技术 | 第12页 |
1.3.2 催化油浆加氢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1.3.3 催化油浆溶剂精制技术 | 第13页 |
1.3.4 催化油浆延迟焦化技术 | 第13-14页 |
1.4 针状焦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 第14-16页 |
1.4.1 针状焦的特点 | 第14页 |
1.4.2 针状焦的性能指标 | 第14-16页 |
1.5 针状焦的生产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5.1 针状焦在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页 |
1.5.2 针状焦在国内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6 国内针状焦的需求情况 | 第17-18页 |
1.7 针状焦的市场价格 | 第18页 |
1.8 国内针状焦质量技术现状 | 第18页 |
1.9 软件介绍 | 第18-20页 |
1.9.1 流程模拟系统概述 | 第18-19页 |
1.9.2 ASPEN HYSYS软件介绍 | 第19页 |
1.9.3 CUP-TOWER软件简介 | 第19-20页 |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催化油浆减压拔头单元改造概况 | 第21-3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2.2 油浆减压拔头单元介绍 | 第21-25页 |
2.2.1 系统概况 | 第21-22页 |
2.2.2 工艺流程描述 | 第22页 |
2.2.3 流程简图 | 第22-24页 |
2.2.4 物料平衡 | 第24页 |
2.2.5 主要操作条件 | 第24页 |
2.2.6 产品主要性质 | 第24-25页 |
2.3 改造情况介绍 | 第25-29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2.3.2 主要改造内容 | 第26-29页 |
2.3.3 改造工艺流程简述 | 第29页 |
2.4 物料平衡及主要操作条件 | 第29-30页 |
2.4.1 物料平衡 | 第29页 |
2.4.2 主要工艺指标 | 第29-30页 |
2.5 原料性质及产品要求 | 第30-32页 |
2.5.1 原料性质 | 第30-31页 |
2.5.2 产品要求 | 第31-32页 |
2.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动力指标及公用工程消耗 | 第32-34页 |
2.6.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32页 |
2.6.2 主要动力指标 | 第32页 |
2.6.3 公用工程消耗 | 第32-34页 |
第3章 一次改造后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 第34-37页 |
3.1 改造运行后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1.1 取消塔顶冷回流,切断轻油浆并入侧线产品线 | 第34页 |
3.1.2 塔顶抽真空系统设计裕量偏小 | 第34-35页 |
3.1.3 油浆进塔温度较设计值偏低 | 第35-36页 |
3.1.4 塔板传质效率偏低 | 第36-37页 |
第4章 减压塔流程模拟分析及二次改造 | 第37-62页 |
4.1 系统流程模拟的必要性 | 第37页 |
4.2 状态方程及分析方法的选用 | 第37页 |
4.3 工艺流程 | 第37页 |
4.4 进塔温度330℃,压力5KPA,进料6T/H程的流模拟 | 第37-47页 |
4.4.1 物料平衡 | 第38页 |
4.4.2 操作条件 | 第38-39页 |
4.4.3 减压塔环境 | 第39-40页 |
4.4.4 蒸馏曲线 | 第40-41页 |
4.4.5 塔的不正常状态简介 | 第41-42页 |
4.4.6 负荷性能图介绍 | 第42-44页 |
4.4.7 进料量为6T/H时塔板水力学性能模拟 | 第44-46页 |
4.4.8 进料量为6T/H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5 进塔温度330℃,压力5KPA,进料8T/H程的流程模拟 | 第47-58页 |
4.5.1 物料平衡 | 第47页 |
4.5.2 操作条件 | 第47-48页 |
4.5.3 减压塔环境 | 第48-49页 |
4.5.4 蒸馏曲线 | 第49页 |
4.5.5 进料量为8T/H时塔板水力学性能模拟 | 第49-58页 |
4.5.6 进料量为8T/H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页 |
4.6 二次改造后情况及分析 | 第58-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