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核心价值观 | 第18-19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9-20页 |
2.1.3 中国传统文化 | 第20-21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理论 | 第21页 |
2.2.2 毛泽东社会意识形态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 | 第22-24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24-27页 |
2.3.1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 | 第24-25页 |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 | 第25-26页 |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征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 第26-27页 |
第3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之根 | 第27-37页 |
3.1 传统文化中的富强观 | 第27-30页 |
3.1.1 "凡治国之道,义先富民"的富国理念 | 第27-28页 |
3.1.2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的富国理念 | 第28-29页 |
3.1.3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富国理念 | 第29-30页 |
3.2 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蕴含 | 第30-32页 |
3.2.1 "民惟邦本"的民主主张 | 第30-31页 |
3.2.2 "民贵君轻"的民主主张 | 第31页 |
3.2.3 "民主君客"的民主主张 | 第31-32页 |
3.3 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观 | 第32-34页 |
3.3.1 "不学礼,无以立"的文明智慧 | 第32-33页 |
3.3.2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的文明智慧 | 第33页 |
3.3.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明智慧 | 第33-34页 |
3.4 传统文化的和谐观 | 第34-37页 |
3.4.1 "天人合一"的谐适境界 | 第34-35页 |
3.4.2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谐适境界 | 第35-36页 |
3.4.3 "大同社会"的谐适境界 | 第36-37页 |
第4章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传统文化之源 | 第37-46页 |
4.1 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 | 第37-39页 |
4.1.1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主意识 | 第37页 |
4.1.2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主意识 | 第37-38页 |
4.1.3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的自主意识 | 第38-39页 |
4.2 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 | 第39-41页 |
4.2.1 "刑无等级"的平等追求 | 第39页 |
4.2.2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平等追求 | 第39-40页 |
4.2.3 "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追求 | 第40-41页 |
4.3 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 | 第41-43页 |
4.3.1 "天下为公"的公正渴求 | 第41页 |
4.3.2 "以正治国"的公正追求 | 第41-42页 |
4.3.3 "公平无私"的公正追求 | 第42-43页 |
4.4 传统文化的法治观 | 第43-46页 |
4.4.1 "以法治国"的法治诉求 | 第43-44页 |
4.4.2 "一断于法"的法治诉求 | 第44-45页 |
4.4.3 "法立令行"的法治诉求 | 第45-46页 |
第5章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文化之基 | 第46-56页 |
5.1 传统文化的爱国观 | 第46-48页 |
5.1.1 "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爱国精神 | 第46-47页 |
5.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 第47-48页 |
5.1.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 | 第48页 |
5.2 传统文化的敬业意识 | 第48-50页 |
5.2.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 | 第49页 |
5.2.2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道德意识 | 第49-50页 |
5.2.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勤敏意识 | 第50页 |
5.3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 | 第50-53页 |
5.3.1 "诚心者,天下之结也"的诚信准则 | 第51页 |
5.3.2 "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准则 | 第51-52页 |
5.3.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准则 | 第52-53页 |
5.4 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 | 第53-56页 |
5.4.1 "仁者爱人"的自爱法则 | 第53页 |
5.4.2 "泛爱众,而亲仁"的他爱法则 | 第53-54页 |
5.4.3 "民胞物与"的爱物法则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