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法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提出及现实改革意义 | 第9-15页 |
(一)制度的提出 | 第9页 |
(二)逐级遴选的特点 | 第9-10页 |
1.与初任法官遴选的身份转换不同 | 第9页 |
2.与竞岗上岗的行政职务提升不同 | 第9-10页 |
3.与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的主体不同 | 第10页 |
4.与挂职锻炼的流向不同 | 第10页 |
(三)历史演进过程 | 第10-12页 |
1.选任法官阶段(1979 年-1999 年) | 第10-11页 |
2.遴选法官阶段(1999 年-2013 年) | 第11页 |
3.逐级遴选法官阶段(2013 年-) | 第11-12页 |
(四)改革法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时代意义 | 第12-15页 |
1.具有推进司法改革任务顺利完成的作用 | 第12-13页 |
2.解决岗位要求与司法能力不对等的作用 | 第13页 |
3.扩充基层法官成长空间的作用 | 第13-15页 |
二、当前法官逐级遴选模式的实践考察 | 第15-22页 |
(一)法官逐级遴选模式的样态 | 第15-19页 |
1.“跨级别”性 | 第15-16页 |
2.“跨区域”性 | 第16页 |
3.遴选条件与程序的混同性 | 第16-18页 |
4.遴选对象的混同性 | 第18-19页 |
(二)影响逐级遴选模式机制建立的制度与现实因素 | 第19-22页 |
1.制度因素 | 第19-20页 |
1)与法官员额制的规定相冲突 | 第19页 |
2)与法院人员招录机制相冲突 | 第19-20页 |
3)与基层法院法官培养机制相冲突 | 第20页 |
2.现实因素 | 第20-22页 |
1)与改善生活质量的人性愿望相冲突 | 第20-21页 |
2)与女性承担的家庭角色相冲突 | 第21-22页 |
三、外国及台湾地区法官逐级遴选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22-27页 |
(一)境外及台湾地区法官遴选制度的考察 | 第22-23页 |
(二)带来的启示 | 第23-27页 |
四、完善法官逐级遴选模式的构想 | 第27-35页 |
(一)遴选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27-30页 |
1.当前人才选拔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2.我国的遴选模式分析 | 第29-30页 |
(二)法官逐级遴选模式的建构 | 第30-35页 |
1.确立法官选任制度的基本方式为:“初任遴选”+“逐级遴选” | 第30-31页 |
2.确立法官逐级遴选的基本原则为:“重实践资历”+“重实践经验” | 第31-33页 |
3.确立逐级遴选基本方法为:“重考察工作业绩”+“重考察专业水平”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36-38页 |
附录A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