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饮料作物病虫害论文--茶病虫害论文

中国茶树炭疽菌系统发育学研究及茶树咖啡碱抗炭疽病的作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研究第13-18页
        1.2.1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类学研究历史第13-14页
        1.2.2 茶树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类学研究第14-15页
        1.2.3 炭疽菌侵染机制研究第15-18页
    1.3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第18-23页
        1.3.1 植物PTI免疫机制第19-21页
        1.3.2 植物ETI免疫机制第21-23页
    1.4 茶树炭疽病研究现状第23-27页
        1.4.1 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危害第23-24页
        1.4.3 我国茶树炭疽病防治现状第24页
        1.4.4 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第24-27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29页
        1.6.1 研究内容第28页
        1.6.2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中国茶区炭疽菌系统发育学研究第29-7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46页
        2.1.1 标本采集第29页
        2.1.2 病原菌的分离第29页
        2.1.3 形态学观察第29-30页
        2.1.4 致病性检测第30页
        2.1.5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第30-32页
        2.1.6 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2-46页
        2.1.7 Genealogical concordance phylogenetic species recognition (GCPSR) 分析第46页
        2.1.8 我国茶树炭疽菌流行性分析第46页
        2.1.9 数据分析第4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6-75页
        2.2.1 中国茶区炭疽菌属真菌分离结果第46-50页
        2.2.2 中国茶区炭疽菌属真菌系统发育学研究第50-56页
        2.2.3 中国茶区炭疽菌属真菌形态学特征第56-73页
        2.2.4 致病性测试第73-74页
        2.2.5 中国茶区炭疽菌流行性研究第74-75页
    2.3 讨论第75-78页
第三章 茶树抗炭疽菌的组织细胞学观察第78-8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3.1.1 试验材料第78-79页
        3.1.2 染色处理第7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9-82页
        3.2.1 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第79-80页
        3.2.2 茶树叶片H_2O_2的积累第80-81页
        3.2.3 茶树叶片HR反应第81-82页
    3.3 讨论第82-85页
第四章 茶树体内次生代谢物对炭疽菌的响应第85-10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5-89页
        4.1.1 试验材料第85页
        4.1.2 试验方法第85-8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9-97页
        4.2.1 接种后茶树叶片多酚总量的变化第89-90页
        4.2.2 接种后茶树叶片咖啡碱含量的变化第90-91页
        4.2.3 不同药剂对C. fructicola室内抑菌效果第91-94页
        4.2.4 咖啡碱对菌丝细胞壁和原生质膜的影响第94-95页
        4.2.5 咖啡碱处理后菌丝超微结构的变化第95-96页
        4.2.6 茶树咖啡碱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分析第96-97页
    4.3 讨论第97-101页
第五章 茶树抗炭菌病的转录组初步分析第101-11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4页
        5.1.1 试验材料第101页
        5.1.2 试验方法第101-103页
        5.1.3 数据分析第103-10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4-109页
        5.2.1 总RNA提取质量分析第104-105页
        5.2.2 RNA - seq数据质量分析第105页
        5.2.3 Unigenes拼接及功能注释第105-106页
        5.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06-108页
        5.2.5 qRT - PCR验证第108-109页
    5.3 讨论第109-112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2-114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个人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