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城镇化 | 第17页 |
2.1.2 农村犯罪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人格结构失调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犯罪预防二元模式 | 第19-20页 |
第3章 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现状 | 第20-33页 |
3.1 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总体情况 | 第20-25页 |
3.1.1 农村犯罪现状及趋势 | 第20-22页 |
3.1.2 农村地区犯罪主体的分类 | 第22-23页 |
3.1.3 产生农村犯罪的动机 | 第23-24页 |
3.1.4 农村犯罪造成的危害 | 第24-25页 |
3.2 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主要类型 | 第25-28页 |
3.2.1 冲动类犯罪 | 第25-26页 |
3.2.2 侵财类犯罪 | 第26-27页 |
3.2.3 侵权类犯罪 | 第27页 |
3.2.4 衍生类犯罪 | 第27-28页 |
3.3 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特点 | 第28-33页 |
3.3.1 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并存 | 第28-29页 |
3.3.2 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 第29-31页 |
3.3.3 财产犯罪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步增长 | 第31-32页 |
3.3.4 犯罪类型随季节变化呈成周期性变动 | 第32-33页 |
第4章 城镇化进程中导致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4.1 影响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外在因素 | 第33-36页 |
4.1.1 土地性质变迁引发的产权纠纷 | 第33-34页 |
4.1.2 经济条件差异吸引犯罪人觊觎 | 第34页 |
4.1.3 防范手段滞后降低了犯罪成本 | 第34-35页 |
4.1.4 流动人口增多带来了治安变数 | 第35-36页 |
4.2 影响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内在因素 | 第36-39页 |
4.2.1 封建思想浓厚 | 第36页 |
4.2.2 法律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4.2.3 防范意识较弱 | 第37页 |
4.2.4 知识储备偏少 | 第37-39页 |
第5章 城镇化进程中牡丹江地区农村犯罪的预防和治理 | 第39-46页 |
5.1 预防和治理农村犯罪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5.1.1 防治农村犯罪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 第39-40页 |
5.1.2 防治农村犯罪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 预防和治理农村犯罪的有利条件 | 第41-42页 |
5.2.1 亲情、乡情浓厚,易于沟通交流 | 第41页 |
5.2.2 思想较为质朴,易被发展为治安积极分子 | 第41页 |
5.2.3 农村犯罪易发生地较集中,便于重点防控 | 第41-42页 |
5.3 预防和治理农村犯罪的对策 | 第42-46页 |
5.3.1 公平、公正执法,提升政府执法公信力 | 第42页 |
5.3.2 以案说法,开展普法宣传 | 第42-43页 |
5.3.3 加强重点区域技防基础建设 | 第43-44页 |
5.3.4 针对性地选择治安分子 | 第44页 |
5.3.5 建立预警通报机制 | 第44-45页 |
5.3.6 创新警务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