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选题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选题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2 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35页 |
1.5.1 合规 | 第22-26页 |
1.5.2 金融机构合规的发展 | 第26-28页 |
1.5.3 期货公司合规研究的特殊性 | 第28-35页 |
第2章 期货公司合规的理论支撑 | 第35-50页 |
2.1 合规与公司治理 | 第35-43页 |
2.1.1 合规与契约精神 | 第37-39页 |
2.1.2 合规的连接性 | 第39-40页 |
2.1.3 合规与道德标准 | 第40-42页 |
2.1.4 合规专注于内部规范 | 第42-43页 |
2.2 合规与信义义务 | 第43-47页 |
2.2.1 律师-当事人保密特权主义 | 第43-44页 |
2.2.2 信义义务 | 第44-45页 |
2.2.3 公司透明度 | 第45-47页 |
2.3 期货公司合规风险控制理论 | 第47-50页 |
2.3.1 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 | 第48页 |
2.3.2 合规风险与法律风险 | 第48-50页 |
第3章 期货公司不合规行为( non-compliance)的认定 | 第50-95页 |
3.1 欺诈行为 | 第51-62页 |
3.1.1 美国法律关于欺诈行为的认定 | 第51-56页 |
3.1.2 Jay Gunderson v.ADM案 | 第56-58页 |
3.1.3 我国法律关于欺诈行为的认定 | 第58-62页 |
3.2 操纵期货市场行为 | 第62-65页 |
3.2.1 Volkart Brothers, INC.v.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案 | 第62-63页 |
3.2.2 操纵期货市场行为的认定 | 第63-65页 |
3.3 洗售交易行为 | 第65-72页 |
3.3.1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法对洗售的一般规定 | 第65-68页 |
3.3.2 Goldwurm案 | 第68-70页 |
3.3.3 洗售交易的延伸思考之"恶意做空" | 第70-72页 |
3.4 内幕交易行为 | 第72-79页 |
3.4.1 美国法律关于内幕交易的认定 | 第73-77页 |
3.4.2 我国法律关于内幕交易的认定 | 第77-79页 |
3.5 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 | 第79-93页 |
3.5.1 洗钱行为的危害 | 第80-83页 |
3.5.2 反洗钱法律体系 | 第83-89页 |
3.5.3 期货公司的反洗钱合规计划 | 第89-93页 |
3.6 期货公司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型违法违规行为 | 第93-95页 |
3.6.1 非法设立或变相设立期货公司的行为 | 第93页 |
3.6.2 伪造、变造、转让期货经营许可证或批准文件行为 | 第93-94页 |
3.6.3 违反财务规范的行为 | 第94页 |
3.6.4 违反期货交易规则的行为 | 第94-95页 |
第4章 期货公司违规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95-116页 |
4.1 期货合规中"规"的来源 | 第95-97页 |
4.1.1 域外期货公司合规的规范来源 | 第95-96页 |
4.1.2 我国期货公司合规的规范来源 | 第96-97页 |
4.2 规则导向原则 | 第97-101页 |
4.3 合规管理:"外部"规范"内部化" | 第101-105页 |
4.3.1 法律法规的追踪 | 第101-102页 |
4.3.2 制定内部合规指南 | 第102-103页 |
4.3.3 完善合规报告和检查体系 | 第103-104页 |
4.3.4 客户资金来源及异常行为的监控 | 第104-105页 |
4.4 建立信息隔离墙(the Chinese Wall)制度 | 第105-116页 |
4.4.1 信息隔离墙产生的背景 | 第105-109页 |
4.4.2 合规部建立信息隔离墙的方法 | 第109-110页 |
4.4.3 信息隔离墙的缺点 | 第110-112页 |
4.4.4 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完善 | 第112-116页 |
第5章 期货公司合规与内部治理制度 | 第116-137页 |
5.1 首席合规官与总法律顾问的区别 | 第116-129页 |
5.1.1 混合时期 | 第117-125页 |
5.1.2 混合型总法律顾问或合规官面临的问题 | 第125-126页 |
5.1.3 政府要求合规部与法律部分离问题 | 第126-129页 |
5.2 首席合规官的报告路径 | 第129-130页 |
5.3 合规部的职能体系 | 第130-137页 |
5.3.1 合规部的设立 | 第130-133页 |
5.3.2 合规文化的培养 | 第133-134页 |
5.3.3 合规部的具体职能 | 第134-135页 |
5.3.4 合规人员的专业技能 | 第135-137页 |
第6章 期货公司合规与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137-151页 |
6.1 期货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137-138页 |
6.2 投资者的适当性制度对合规制度的要求 | 第138-140页 |
6.3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启示 | 第140-147页 |
6.3.1 关于投资者金融素养的研究 | 第140-141页 |
6.3.2 美国的鼓励和保护举报人制度 | 第141-144页 |
6.3.3 美国的消费者保护制度 | 第144-147页 |
6.4 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对合规的补充 | 第147-151页 |
6.4.1 域外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 | 第147-148页 |
6.4.2 我国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 | 第148-151页 |
第7章 期货公司合规与外部监管制度 | 第151-167页 |
7.1 期货公司的外部监管模式 | 第151-154页 |
7.1.1 域外模式 | 第152-153页 |
7.1.2 我国的外部监管模式 | 第153-154页 |
7.2 金融行业自律监管对合规的影响 | 第154-162页 |
7.2.1 金融自律的基本原理 | 第155-157页 |
7.2.2 赋予合规管理"政府化"的威慑力 | 第157-162页 |
7.3 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164页 |
7.3.1 监管主体的授权不明晰 | 第162-163页 |
7.3.2 过度依赖政府监管 | 第163-164页 |
7.4 建立期货公司合规管理体系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 | 第164-167页 |
7.4.1 健全期货合规管理体系弥补外部监管执行力的不足问题 | 第164页 |
7.4.2 通过外部监管措施有效保障期货公司合规管理的独立性 | 第164-165页 |
7.4.3 强化外部监管促使期货公司构建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 | 第165-16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7-170页 |
8.1 结论 | 第167-168页 |
8.2 展望未来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
个人简历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