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学史中的“士不遇”主题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士的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士不遇”主题源流 | 第16-22页 |
第二章 《聊斋志异》的“士不遇”及原因 | 第22-33页 |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中的“士不遇” | 第22-26页 |
第二节 《聊斋志异》“士不遇”的原因 | 第26-33页 |
一、科举传统下的名额限制 | 第26-28页 |
二、科举考试的不平等竞争 | 第28-30页 |
三、聊斋士子的自身原因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聊斋》与中国古代文人不遇的深层反思与艺术表达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士不遇”蕴含的文人品格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文人扬名后世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 第35-38页 |
一、扬名后世的思想 | 第35-36页 |
二、士人地位的改变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士不遇”情怀的艺术表达 | 第38-42页 |
一、文人不遇的孤愤吟唱 | 第38-40页 |
二、文人创作的补偿心理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 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