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基于不同群体的比较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引言第16-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55页
    1.1 大学生心理适应第18-21页
        1.1.1“适应”的基本含义分析第18页
        1.1.2“心理适应”不同取向的定义第18-19页
        1.1.3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操作性定义第19-21页
    1.2 大学阶段个体心理适应的特殊性第21-25页
        1.2.1 大学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第21-22页
        1.2.2 大学生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变化第22-24页
        1.2.3 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第24-25页
    1.3 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的重点人群第25-28页
        1.3.1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第25-26页
        1.3.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第26-27页
        1.3.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第27-28页
        1.3.4 强化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第28页
    1.4 父母婚姻关系与大学生心理适应第28-46页
        1.4.1 婚姻关系的定义第28-31页
        1.4.2 本研究拟定的婚姻关系评估方案第31-33页
        1.4.3 父母婚姻关系影响子女心理适应的相关理论第33-36页
        1.4.4 父母婚姻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第36-44页
        1.4.5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父母婚姻关系影响效应的变化第44-46页
    1.5 弱势群体视角下的婚姻关系研究第46-55页
        1.5.1 弱势群体的定义及其构成主体第46-49页
        1.5.2 弱势群体的属性及其对婚姻关系的影响第49-55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55-61页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第55-57页
        2.1.1 缺乏针对弱势群体婚姻关系的系统研究第55页
        2.1.2 过于强调婚姻关系中冲突因素对子女心理适应的影响第55页
        2.1.3 婚姻关系的评估过多依赖于家庭成员的单方评价第55-56页
        2.1.4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存在样本同质化的倾向第56-57页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57页
    2.3 研究的意义第57-58页
        2.3.1 探索关于弱势群体婚姻关系的缺陷理论第57-58页
        2.3.2 初步分析弱势群体大学生子女的心理易感特征第58页
        2.3.3 发掘大学生自身潜藏的心理保护因素第58页
    2.4 研究的总体构思第58-61页
第三章 不同群体父母婚姻关系的比较研究第61-83页
    3.1 研究目的第62页
    3.2 研究假设第62-63页
    3.3 研究方法第63-67页
        3.3.1 研究对象第63-64页
        3.3.2 研究工具第64-66页
        3.3.3 施测过程第66-67页
        3.3.4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第67页
        3.3.5 数据处理第6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7-77页
        3.4.1 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在婚姻关系变量上的均值比较第67-72页
        3.4.2 基于配对夫妻评估数据的婚姻关系聚类分析第72-75页
        3.4.3 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婚姻关系类型的分布比较第75-77页
    3.5 讨论第77-81页
        3.5.1 不同婚姻关系类型划分的意义及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第77-78页
        3.5.2 婚姻关系类型的划分侧面印证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第78-79页
        3.5.3 三类弱势群体的婚姻关系特征及其成因探析第79-81页
    3.6 小结第81-83页
第四章 不同群体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第83-121页
    4.1 研究目的第83-84页
    4.2 研究假设第84页
    4.3 研究方法第84-86页
        4.3.1 研究对象第84-85页
        4.3.2 研究工具第85-86页
        4.3.3 施测过程第86页
        4.3.4 数据处理第8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86-111页
        4.4.1 大学生心理适应在一般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86-88页
        4.4.2 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的大学生子女心理适应水平比较第88-90页
        4.4.3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0-100页
        4.4.4 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第100-103页
        4.4.5 不同群体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的差异第103-110页
        4.4.6 不同群体父母的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的差异第110-111页
    4.5 讨论第111-119页
        4.5.1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群体特征第111-112页
        4.5.2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第112-113页
        4.5.3 父母婚姻关系中大学生心理症状的主要易感因素第113-114页
        4.5.4 父母婚姻关系中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易感因素第114-115页
        4.5.5 父母婚姻关系中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易感因素第115-116页
        4.5.6 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第116-117页
        4.5.7 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的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的差异第117-119页
    4.6 小结第119-121页
第五章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中学生心理适应影响的差异研究第121-139页
    5.1 研究目的第122页
    5.2 研究假设第122页
    5.3 研究方法第122-123页
        5.3.1 研究对象第122页
        5.3.2 研究工具第122-123页
        5.3.3 施测过程第123页
        5.3.4 数据处理第12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23-134页
        5.4.1 大学生与中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比较第123-124页
        5.4.2 父母婚姻关系对中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第124-128页
        5.4.3 父母婚姻关系影响因子在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中的比较第128-131页
        5.4.4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中学生心理适应影响路径的跨群组分析第131-133页
        5.4.5 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和中学生心理适应影响的差异第133-134页
    5.5 讨论第134-138页
        5.5.1 大学生和中学生在心理适应水平上的差异第134-135页
        5.5.2 大学生和中学生心理适应易感因素的对比第135-137页
        5.5.3 婚姻冲突是父母婚姻互动关系影响子女心理适应的重要中介第137-138页
    5.6 小结第138-139页
第六章 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心理韧性与亲子价值分化的调节作用第139-154页
    6.1 研究目的第140-141页
    6.2 研究假设第141页
    6.3 研究方法第141-142页
        6.3.1 研究对象第141页
        6.3.2 研究工具第141-142页
        6.3.3 施测过程第142页
        6.3.4 数据处理第142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142-151页
        6.4.1 父母婚姻互动与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第143-144页
        6.4.2 婚姻冲突、婚姻支持与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第144-149页
        6.4.3 父母婚姻互动与大学生心理适应:亲子价值分化的调节效应第149页
        6.4.4 婚姻冲突、婚姻支持与大学生心理适应:亲子价值分化的调节效应第149-151页
    6.5 讨论第151-153页
        6.5.1 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适应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第151-152页
        6.5.2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积极调节作用第152页
        6.5.3 情绪镇定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第152-153页
        6.5.4 亲子价值分化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调节效应第153页
    6.6 小结第153-154页
第七章 研究总结第154-164页
    7.1 综合讨论第154-160页
        7.1.1 运用“卷入度--亲密性”两维模型解释婚姻关系类型的构成第154-156页
        7.1.2 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弱势群体婚姻关系模式解析第156-157页
        7.1.3 重新审视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冷处理”方式第157-159页
        7.1.4 弱势群体大学生面临更高的心理适应风险第159-160页
    7.2 主要结论第160-162页
    7.3 研究的主要贡献及不足第162-164页
        7.3.1 本研究的贡献第162-163页
        7.3.2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63-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8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第187-188页
附录第188-195页
    附录 1:父母测验部分(部分摘录)第188-192页
    附录 2:子女测验部分(部分摘录)第192-195页
致谢第195-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镧铝共掺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原油中镍钒捕集剂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