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大学校园规模的改变 | 第14页 |
·大学校园机动车增加 | 第14-15页 |
·校园的扩建受到限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国外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基础研究 | 第24-3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慢行系统 | 第24页 |
·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 | 第24-25页 |
·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要素分析 | 第25-32页 |
·慢行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慢行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配套设施的构成种类 | 第30-32页 |
·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实用功能 | 第32-33页 |
·景观功能 | 第33页 |
·生态功能 | 第33-34页 |
·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校园的物质环境 | 第34-35页 |
·校园慢行者的行为心理特征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调查与分析 | 第37-58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建设背景 | 第37页 |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37-38页 |
·调查对象 | 第37-38页 |
·调查内容 | 第38页 |
·调查方法 | 第38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基本类型 | 第38-51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分布现状 | 第38-41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类型归纳 | 第41-51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存在问题及缘由 | 第51-57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存在问题 | 第51-56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存在问题缘由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研究 | 第58-77页 |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58-60页 |
·设计目标 | 第58-59页 |
·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设计流程 | 第60-64页 |
·前期调研与分析 | 第60-61页 |
·统筹规划与定位 | 第61-62页 |
·方案构建与设计 | 第62-64页 |
·后期管理与完善 | 第64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64-68页 |
·慢行系统的构建 | 第64-67页 |
·慢行景观的设计 | 第67-68页 |
·配套设施的设置 | 第68页 |
·福州市大学校园各类型慢行系统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68-76页 |
·人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68-70页 |
·登山慢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70-71页 |
·滨水慢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71-73页 |
·绿地慢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73-74页 |
·庭院慢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74-75页 |
·广场慢行道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实证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慢行系统景观为例 | 第77-91页 |
·实例选择缘由 | 第77-79页 |
·校园慢行系统景观现状分析 | 第79-86页 |
·校园整体慢行系统景观现状分析 | 第79页 |
·校园各类型慢行系统景观现状分析 | 第79-86页 |
·慢行系统景观的存在问题与优化措施 | 第86-89页 |
·人行道景观的存在问题与优化措施 | 第86-88页 |
·科教园慢行道景观存在问题与优化措施 | 第88-89页 |
·慢行系统景观的优势分析与启示 | 第89-90页 |
·滨水慢行道景观——观音湖 | 第89页 |
·绿地慢行道景观——中华名特优植物园 | 第89页 |
·广场慢行道景观——西门入口广场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页 |
·创新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