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7页 |
| 1 前言 | 第17-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 ·植被碳储量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碳储量及土壤储量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碳储量与林龄的关系 | 第22页 |
|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碳储量与栽植密度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干旱半干旱区小叶锦鸡儿和黄柳研究现状 | 第2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概况及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 ·气候 | 第27页 |
| ·土壤 | 第27-28页 |
| ·植被分布特征 | 第28页 |
| ·森林资源概况 | 第28-29页 |
| ·敖汉旗风沙土区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和黄柳人工林资源概况 | 第29-34页 |
| ·小叶锦鸡儿人工林资源概况 | 第29-32页 |
| ·黄柳人工林资源概况 | 第32-34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4-40页 |
|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两种人工灌木林固碳功能研究 | 第34-35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预测模型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 ·林龄和栽植密度的确定 | 第35页 |
|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 第35-36页 |
| ·人工林固碳功能的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预测模型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 4 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固碳功能研究 | 第40-104页 |
| ·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固碳功能分析样地统计 | 第40-41页 |
| ·灌木层碳库特征 | 第41-79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叶碳密度 | 第42-44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枝碳密度 | 第44-4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根碳密度 | 第46-72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各器官碳密度分配 | 第72-7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碳密度 | 第76-78页 |
| ·各林龄灌木层年平均碳汇速率 | 第78-79页 |
| ·草本层碳库特征 | 第79-8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地上部分碳密度 | 第79-81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地下部分碳密度 | 第81-83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各器官碳密度分配 | 第83-84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碳密度 | 第84-86页 |
| ·凋落物层碳库特征 | 第86-88页 |
| ·土壤层碳库特征 | 第88-95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土壤层碳密度 | 第88-90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各层土壤碳密度 | 第90-94页 |
|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94-95页 |
| ·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 第95-98页 |
| ·生态系统年平均碳汇速率 | 第98-99页 |
| ·敖汉旗风沙土区小叶锦鸡儿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99-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5 黄柳人工林固碳功能研究 | 第104-140页 |
| ·黄柳人工林固碳功能分析样地统计 | 第104-105页 |
| ·灌木层碳库特征 | 第105-12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叶碳密度 | 第105-10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枝碳密度 | 第106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根碳密度 | 第106-122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各器官碳密度分配 | 第122-124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灌木层灌木层碳密度 | 第124-125页 |
| ·各林龄灌木层年平均碳汇速率 | 第125-126页 |
| ·草本层碳库特征 | 第126-129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地上部分碳密度 | 第126-127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地下部分碳密度 | 第127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各器官碳密度分配 | 第127-128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草本层碳密度 | 第128-129页 |
| ·凋落物层碳库特征 | 第129-130页 |
| ·土壤层碳库特征 | 第130-133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土壤层碳密度 | 第130-131页 |
| ·不同栽植密度各林龄各层土壤碳密度 | 第131-132页 |
| ·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与其他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132-133页 |
| ·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 第133-135页 |
| ·生态系统年平均碳汇速率 | 第135-136页 |
| ·敖汉旗风沙土区黄柳人工林碳储量 | 第136-138页 |
| ·小结 | 第138-140页 |
| 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预测模型 | 第140-155页 |
|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其模型研究 | 第140-145页 |
| ·BP神经网络的软件实现 | 第140-141页 |
|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141-142页 |
|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 第142-145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45-149页 |
| ·模型数据选择 | 第1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145-146页 |
| ·BP神经网络预算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基本步骤 | 第146页 |
| ·指标的选择和样本数据准备 | 第146-147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种灌木林碳储量估算的建立 | 第147-149页 |
| ·BP神经网络评价指标 | 第149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与仿真 | 第149-154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 第149-150页 |
| ·BP神经网络仿真结果 | 第150-151页 |
| ·估算误差分析 | 第151-154页 |
| ·小结 | 第154-155页 |
| 7 讨论 | 第155-158页 |
| ·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和黄柳人工林固碳功能研究 | 第155-156页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两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预测模型 | 第156-158页 |
| 8 结论 | 第158-160页 |
| 9 展望 | 第160-161页 |
| 致谢 | 第161-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76页 |
| 附录 | 第176-19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