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12页 |
一、我国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7-9页 |
二、国家政策对企业基本福利的影响 | 第9页 |
三、社会工作实务领域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 | 第9-12页 |
四、小结:当前背景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一、研究主题:中国大陆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 | 第12页 |
二、研究对象:企业社会工作专家、企业社会工作者及企业员工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央企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 | 第13页 |
二、实践意义:“企业为本”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 | 第13页 |
三、政策意义:企业政策倡导下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契机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4-26页 |
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 第14-17页 |
一、思想起源 | 第14页 |
二、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的异同 | 第14-15页 |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 第17-20页 |
一、美国服务内容 | 第17-19页 |
二、香港服务内容 | 第19页 |
三、台湾服务内容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 第20-23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20-21页 |
二、香港模式 | 第21-22页 |
三、台湾模式 | 第22页 |
四、其他模式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3-26页 |
一、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 第23-24页 |
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 第24-25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 第26页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判断抽样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资料的分析——编码分析、SPSS分析 | 第27页 |
第四节 研究伦理 | 第27-28页 |
一、价值悬置 | 第27页 |
二、信效度问题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研究 | 第28-56页 |
第一节 大陆地区员工援助计划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一、广东地区员工援助计划 | 第28-29页 |
二、重庆地区员工援助计划 | 第29-31页 |
三、北京地区员工援助计划 | 第31-33页 |
第二节 S油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需求分析 | 第33-53页 |
一、心理健康评估 | 第33-46页 |
二、企业培训 | 第46-50页 |
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 第50-53页 |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框架 | 第53-56页 |
第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 第56-64页 |
第一节 企业内部设置模式 | 第56-58页 |
一、企业内部设置社会工作部门 | 第56页 |
二、企业内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企业外部购置模式 | 第58-61页 |
一、企业购置模式 | 第58-59页 |
二、政府购置模式 | 第59-60页 |
三、工会购置模式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事务所服务模式 | 第61-64页 |
一、企业内部“1或2模式” | 第61页 |
二、企业外部“1+3模式” | 第61-6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第64-69页 |
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 第64-66页 |
一、缺乏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认识 | 第64页 |
二、缺乏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接纳和认可 | 第64页 |
三、企业社会工作者角色混乱 | 第64-65页 |
四、个人隐私安全受到挑战 | 第65页 |
五、缺乏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 第65-66页 |
第二节 解决对策 | 第66-69页 |
一、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加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性评估 | 第66页 |
二、打造创新服务品牌,整合社会各方资源 | 第66-67页 |
三、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发挥各学科优势互补 | 第67页 |
四、建立个人隐私保护机制,加强基本道德约束 | 第67页 |
五、完善高校实务培训机制,积累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第73-74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4-77页 |
附录3 访谈记录表 | 第77-78页 |
附录4 问卷 | 第78-87页 |
附录5 心理健康档案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