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 单宁酶的概述 | 第11-18页 |
·单宁酶的介绍 | 第11-13页 |
·单宁酶的来源 | 第13-15页 |
·单宁酶的生产 | 第15-17页 |
·单宁酶的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滴定法 | 第17页 |
·比色法 | 第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2 微生物单宁酶的应用 | 第18-21页 |
·单宁酶在速溶茶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单宁酶在酒精类饮品生产中应用 | 第19页 |
·单宁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单宁酶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 | 第20页 |
·单宁酶应用于没食子酸的生产 | 第20页 |
·单宁酶的其他应用 | 第20-21页 |
3 茶多酚的概述 | 第21-23页 |
·茶多酚的介绍 | 第21-22页 |
·茶多酚的生理活性 | 第22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22页 |
·抗癌作用 | 第22页 |
·抗糖尿病作用 | 第22页 |
·茶多酚的检测 | 第22-23页 |
·茶多酚的生物转化 | 第23页 |
4 本课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立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产单宁酶菌株MP-24的初步鉴定 | 第25-31页 |
1 前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菌株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MP-24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菌体制备 | 第26-2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页 |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 | 第27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7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MP-24菌落、菌丝形态观察 | 第28页 |
·菌株MP-24的ITS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8-3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利用茶叶固体发酵产单宁酶的条件优化 | 第31-57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菌株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设备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7页 |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 第32-34页 |
·单宁酶酶活测定 | 第34页 |
·菌种活化培养 | 第34页 |
·MP-24固体发酵及粗酶液的获得 | 第34页 |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34-35页 |
·培养基质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外加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氯化铵含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4-35页 |
·外加碳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α-乳糖含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盐溶液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单宁酸含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液固比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硫酸镁含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培养温度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Plackett-burman优化 | 第36页 |
·响应面优化 | 第36页 |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 第36页 |
·响应面分析试验 | 第3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产单宁酶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37-42页 |
·不同培养基固体基质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37页 |
·单宁酸含量对固体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外加氮源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38-39页 |
·氯化铵含量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39页 |
·外加碳源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α-乳糖含量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0页 |
·硫酸镁含量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盐溶液pH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液固比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2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4页 |
·接种量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培养温度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3页 |
·发酵时间对固态发酵产单宁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PLACKETT-BURMAN优化 | 第44-47页 |
·响应面优化 | 第47-53页 |
·最陡爬坡试验 | 第47-48页 |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 | 第48-52页 |
·发酵最佳配方组合的确定 | 第52页 |
·发酵最佳配方组合的验证 | 第52-5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7页 |
第四章 菌株MP-24产单宁酶生物转化茶多酚及其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57-83页 |
1 前言 | 第5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材料 | 第57-59页 |
·供试菌株与其他材料 | 第57-58页 |
·培养基 | 第5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8-59页 |
·方法 | 第59-62页 |
·单宁酶对茶汤的“转溶”研究 | 第59页 |
·单宁酶粗酶液和纯化过的单宁酶处理茶汤 | 第59页 |
·用单宁酶粗酶液和纯化过的单宁酶处理茶多酚溶液 | 第59页 |
·转化产物的HPLC分析 | 第59-60页 |
·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 | 第60页 |
·生物转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0-62页 |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第60页 |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60页 |
·羟自由基测定 | 第60-61页 |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81页 |
·单宁酶对茶汤的“转溶”效果 | 第62-63页 |
·茶汤和茶多酚溶液生物转化产物的HPLC分析 | 第63-67页 |
·生物转化茶汤与茶多酚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 | 第67-74页 |
·转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的测定 | 第74-81页 |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第74-76页 |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76-78页 |
·羟自由基测定 | 第78-80页 |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第80-8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1 结论 | 第83-85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5页 |
3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索引 | 第99-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