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3.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三)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创新之处 | 第15页 |
3.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择偶观的相关概念梳理 | 第17-22页 |
(一)界定择偶观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1.择偶 | 第17-18页 |
2.择偶观 | 第18页 |
(二)阐明择偶观的构成要素 | 第18-20页 |
1.择偶动机 | 第18-19页 |
2.择偶态度 | 第19页 |
3.择偶方式 | 第19-20页 |
4.择偶标准 | 第20页 |
(三)剖释择偶观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1.时代性 | 第20-21页 |
2.主观性 | 第21页 |
3.性别差异性 | 第21-22页 |
二、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 | 第22-36页 |
(一)当代大学生择偶观四个维度的现状描述 | 第23-33页 |
1.当代大学生择偶动机的现状 | 第23-26页 |
2.当代大学生择偶态度的现状 | 第26-28页 |
3.当代大学生择偶方式的现状 | 第28-30页 |
4.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分析 | 第30-33页 |
(二)当代大学生择偶观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33-36页 |
1.情感需要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困扰 | 第33页 |
2.积极主动和顺其自然的矛盾心理 | 第33-34页 |
3.自由择偶和父母干预的现实困扰 | 第34-35页 |
4.理想标准和现实条件的取舍矛盾 | 第35-36页 |
三、当代大学生择偶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 第36-42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36-38页 |
1.社会文化冲突的误导 | 第36-37页 |
2.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影响 | 第37页 |
3.社交软件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38-39页 |
1.择偶观教育的力度不够 | 第38页 |
2.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 第38页 |
3.同辈群体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39-40页 |
1.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9页 |
2.家庭教育的失误 | 第39-40页 |
(四)个体心理因素 | 第40-42页 |
1.主体意识较强 | 第40页 |
2 判断能力弱 | 第40-41页 |
3.从众心理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偶观的教育对策 | 第42-49页 |
(一)大学生择偶观教育的内容 | 第42-45页 |
1.鼓励把爱作为择偶的前提,树立正确的择偶动机 | 第42-43页 |
2.培养积极乐观的择偶心态,树立认真负责的择偶态度 | 第43页 |
3.倡导自由的、安全系数高的择偶方式 | 第43-44页 |
4.建议把道德、能力、责任心放在择偶标准的首位 | 第44-45页 |
(二)坚持大学生择偶观教育的原则 | 第45-46页 |
1.以人为本原则 | 第45页 |
2.循序渐进原则 | 第45页 |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45-46页 |
4.艺术性原则 | 第46页 |
(三)开展大学生择偶观教育的途径 | 第46-49页 |
1.优化社会环境 | 第46-47页 |
2.学校课堂教学 | 第47页 |
3.家庭日常生活教育 | 第47页 |
4.学生自我教育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A关于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