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高速转向架抗蛇行频带吸能特性及其对轮配制约性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高铁运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22页
     ·我国高铁运用以及2个基本不稳定问题第10-12页
     ·国内外钢铁打磨技术对比第12-17页
     ·圆锥型接触的轮轨关系第17-22页
   ·研究内容及方案可行性第22-23页
     ·论文研究问题第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高速转向架不稳定蛇行振荡及其新型抗蛇行减振器第24-47页
   ·轮轨接触蠕滑以及2个不稳定问题第24-30页
     ·轮轨接触蠕滑理论基础第24-25页
     ·自旋蠕滑对快速、高速转向架的影响第25-27页
     ·快铁、高铁转向架的技术特点第27-30页
   ·整车稳定性态分析第30-36页
     ·闭环校正系统及其内涵第31页
     ·轮轨接触等效线性模型第31-33页
     ·根轨迹方法第33-34页
     ·整车稳定性态及其应用第34-36页
   ·新型抗蛇行减振器技术特点及局限性第36-40页
     ·抗蛇行减振器T60/T70及其技术特点第36-37页
     ·Maxwell模型的理想特性第37-38页
     ·台架试验动态特性及其Maxwell模型的可回归性讨论第38-40页
     ·抗蛇行宽频带吸能机制技术实现及其可靠性第40页
   ·转向架优配及其三大稳定特征第40-45页
     ·现有转向架2种典型配置及其动车稳定性态分析第41-43页
     ·转向架优配及其抗蛇行软约束调控方式第43-44页
     ·转向架优配3大稳定特征第44-45页
     ·目前高速转向架必要技术条件的3大界定原则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ICE3转向架原型设计对轮配技术条件制约性第47-52页
   ·动车组转向架原配及其动车稳定性态第47-48页
   ·长编转向架现场调控及其动车稳定性态第48-50页
   ·转向架优配及其动车稳定性态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非线性动态仿真以及线路试验测试验证第52-68页
   ·转向架优配非线性动态仿真第52-66页
     ·转向架优配失稳动态行为特征第52-58页
     ·非线性动态仿真数据处理第58-61页
     ·动力轮对服役安全性问题第61-66页
   ·线路试验测试结果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抗蛇行宽频带吸能机制以及长编转向架优配简介第68-72页
   ·技改方案第68-69页
   ·长编转向架优配具有以下技术优势第69-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动盘尺寸对盘面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下一篇:机车牵引齿轮用端齿联轴器的参数计算与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