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六)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 | 第18-34页 |
(一) 新媒体概述 | 第18-24页 |
1、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2、新媒体内涵的多元描述 | 第19-22页 |
3、新媒体的特性 | 第22-2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内涵 | 第24-26页 |
1、传播的定义 | 第24页 |
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涵 | 第24-25页 |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 | 第25-2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新媒体的类型 | 第26-34页 |
1、网站 | 第26-28页 |
2、数字化资源数据库 | 第28-30页 |
3、手机 | 第30-31页 |
4、其他类型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新媒体与受众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 第34-4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 第34-36页 |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平民化 | 第34页 |
2、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通俗化 | 第34-35页 |
3、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手段的多样化 | 第35-36页 |
(二) 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挑战 | 第36-37页 |
1、“中心”的消解 | 第36页 |
2、负面、失真信息的滋生 | 第36-37页 |
3、网络话语的差异 | 第37页 |
(三) 受众在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 | 第37-43页 |
1、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 | 第38-39页 |
2、“受众”的变化 | 第39-41页 |
3、受众接受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诉求 | 第43-60页 |
(一)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 第43-47页 |
1、电子产品的拥有量 | 第43-44页 |
2、媒体功能的使用频率 | 第44-46页 |
3、新媒体的依赖程度 | 第46-47页 |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47-53页 |
1、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 第48-49页 |
2、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49-51页 |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三)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接受与诉求情况 | 第53-60页 |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与传播情况 | 第53-54页 |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诉求 | 第54-55页 |
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诉求 | 第55-60页 |
第四章 以大学生为受众的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有效方式探讨 | 第60-72页 |
(一) 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队伍 | 第60-63页 |
1、提高传播者的理论水平 | 第60-61页 |
2、增强传播者的媒体技能 | 第61-62页 |
3、关注接受者的理论诉求 | 第62-63页 |
(二) 完善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与诉求表达机制 | 第63-67页 |
1、增强大学生的媒体自主学习能力 | 第63-65页 |
2、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辨别能力 | 第65-66页 |
3、丰富大学生理论诉求表达的媒体渠道 | 第66-67页 |
(三) 加强新媒体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建设 | 第67-72页 |
1、重构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话语体系 | 第67-69页 |
2、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体系 | 第69-70页 |
3、打造新旧媒体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