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探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硬质景观设施 | 第14页 |
·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 | 第14-15页 |
·硬质景观设施文献概述及研究论述 | 第15-16页 |
·硬质景观设施文献概述 | 第15-16页 |
·硬质景观设施文献研究论述 | 第16页 |
·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文献概述和研究论述 | 第16-20页 |
·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文献概述 | 第16-18页 |
·可变性设计理念的研究评论 | 第18-20页 |
3 城市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构建 | 第20-36页 |
·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时代适应性 | 第20-24页 |
·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 | 第20-22页 |
·满足设计理念的需求 | 第22-23页 |
·响应艺术和科学融合的趋势 | 第23-24页 |
·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思想来源 | 第24-26页 |
·哲学的动静观 | 第24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 | 第24-25页 |
·新科学观 | 第25-26页 |
·城市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 | 第26-34页 |
·人、景、环境的交互性 | 第27-28页 |
·功能、空间和结构的可变性 | 第28-31页 |
·高技术性 | 第31页 |
·适应性 | 第31-32页 |
·可变性景观设施的人性化 | 第32-33页 |
·可变性景观设施的文化艺术性 | 第33-34页 |
·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意义 | 第34-35页 |
·突显社会发展的趋势 | 第34页 |
·昭示文化审美的变革 | 第34页 |
·促进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4 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理念的指导思想 | 第36-40页 |
·改变观念,突破传统 | 第36页 |
·技术更新,与时俱进 | 第36-37页 |
·个性设计,量身定做 | 第37页 |
·设施产品化,服务规范化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40页 |
5 硬质景观设施的可变性设计实现途径 | 第40-50页 |
·硬质景观设施的可变性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使用功能叠加原则——一举多得 | 第40页 |
·景观形态多样原则——一景多变 | 第40页 |
·可持续利用原则——一用再用 | 第40-41页 |
·以人为本原则——美观、安全、实用 | 第41-42页 |
·技术多样性原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42页 |
·其他专业领域的案例方法借鉴 | 第42-48页 |
·新材料技术 | 第42-44页 |
·智能建筑 | 第44-45页 |
·机械工程 | 第45-47页 |
·室外舞美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6 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设计方法 | 第50-68页 |
·硬质景观设施功能的整合与变化 | 第50-54页 |
·功能需求的多样化 | 第50页 |
·场地功能特性多样性分析判定 | 第50-51页 |
·场所性质对硬质景观设施功能的规定性 | 第51-53页 |
·场地硬质景观设施功能整合和变化的必要性判断 | 第53-54页 |
·硬质景观设施的形体可变性 | 第54-59页 |
·场地对硬质设施形体变化的要求 | 第54-55页 |
·单体结构机械变化 | 第55-58页 |
·群体拼接组合变化 | 第58-59页 |
·硬质景观设施的色彩可变性 | 第59-62页 |
·场所对硬质景观设施色彩变化的要求 | 第59-60页 |
·随人的需求、使用环境和状态变化调整色彩 | 第60-61页 |
·随季节、昼夜变更调整色彩 | 第61-62页 |
·硬质景观设施的位置可变性 | 第62-64页 |
·场地对硬质景观设施位置可变性的要求 | 第62-63页 |
·位置变化调整空间大小、形态、结构 | 第63-64页 |
·位置变化调整观景视角及视觉焦点 | 第64页 |
·智能化硬质景观设施的人机交互 | 第64-67页 |
·人、设施、景观的交互 | 第64-65页 |
·信息智能化技术支撑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7 未来硬质景观设施可变性展望 | 第68-70页 |
·结构变化多样化 | 第68-69页 |
·控制智能化 | 第69页 |
·视觉审美多元化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