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岩溶隧道施工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云雾山隧道工程概况及特点 | 第16-22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6-18页 |
·工程地质 | 第16-17页 |
·水文地质 | 第17-18页 |
·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 | 第18-20页 |
·主要地质问题 | 第18-19页 |
·岩溶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自然特征 | 第20页 |
·工程特征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3 岩溶隧道综合超前探测技术 | 第22-62页 |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22-43页 |
·TSP203 物探法 | 第22-31页 |
·地质雷达法 | 第31-33页 |
·红外探水法 | 第33-34页 |
·超前探孔法 | 第34-42页 |
·地质分析法 | 第42-43页 |
·隧道超前探测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隧道溶腔溶洞探测的分级管理 | 第44-46页 |
·综合超前探测在云雾山隧道中的运用 | 第46-51页 |
·DK245+617 溶腔群探测 | 第46-50页 |
·K247+556~+445 溶洞探测 | 第50页 |
·K246+785 出水探测 | 第50-51页 |
·K246+350 围岩变化探测 | 第51页 |
·溶腔溶洞含水性的探测 | 第51-61页 |
·洞内洞外水文连通性分析 | 第51-52页 |
·涌水量观测 | 第52-54页 |
·洞内水文观测 | 第54-57页 |
·地表水与溶洞内水力联系研究 | 第57-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4 岩溶溶洞超前预处理技术 | 第62-100页 |
·帷幕注浆+管棚处理溶腔技术 | 第62-69页 |
·管棚法 | 第62-63页 |
·帷幕注浆法 | 第63-64页 |
·DK245+256 溶腔处理技术 | 第64-69页 |
·高压富水溶腔释能降压技术 | 第69-97页 |
·释能降压机理 | 第69-71页 |
·释能降压技术的过程 | 第71-73页 |
·云雾山隧道ⅡDK245+526 溶腔释能降压实施 | 第73-96页 |
·释能降压的效益 | 第96-97页 |
·迂回绕行泄水降压 | 第97-99页 |
·迂回绕行的原理和意义 | 第97-98页 |
·迂回导坑泄水降压的实施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5 溶洞揭露后溶洞的处理方法 | 第100-112页 |
·大型干溶洞处治技术 | 第100-103页 |
·溶腔壁防护 | 第100页 |
·空腔处理 | 第100页 |
·基底跨越处理 | 第100页 |
·DK245+852 溶洞处治实施 | 第100-103页 |
·充填黏土及块石型溶管(腔)处治技术 | 第103-106页 |
·Ⅱ线DK243+901 溶管处治实施 | 第103-104页 |
·DK244+907 溶腔处治实施 | 第104-106页 |
·过水溶管处治技术 | 第106-108页 |
·Ⅱ线DK243+160 岩溶管道处治实施 | 第106-108页 |
·高压富水充填致密沙层溶腔处治技术 | 第108-109页 |
·“526、617”溶腔处治实施 | 第108-109页 |
·高压富水充填沙黏土溶腔处治技术 | 第109-110页 |
·DK245+256 溶腔处治实施 | 第109-110页 |
·大型干溶洞钢管桩加固技术 | 第110-111页 |
·DK242+803~+821 溶腔处治实施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6 结语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2页 |
·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