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分析及其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反倾岩质边坡研究已有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影响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16-23页 |
·影响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6-19页 |
·岩体强度 | 第16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16-17页 |
·岩层组合结构 | 第17页 |
·地下水 | 第17页 |
·地震荷载 | 第17-18页 |
·爆破荷载 | 第18页 |
·时间 | 第18-19页 |
·不连续面的力学特征 | 第19-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3 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23-35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 | 第24-28页 |
·倾倒变形模式分析 | 第24-27页 |
·剪切滑移(失稳)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滑动面的分布部位 | 第28-29页 |
·边坡的结构因素影响研究 | 第29-34页 |
·不同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岩层厚度对倾倒变形的影响 | 第32-33页 |
·软弱夹层对倾倒变形的影响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规律分析 | 第35-4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计算分析 | 第36-37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37-38页 |
·T与C、 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T与厚度b 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倾倒深度的估算 | 第38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规律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5 反倾岩质边坡的支护设计方法 | 第40-50页 |
·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理 | 第40-45页 |
·锚索作用力的产生机理 | 第41页 |
·预应力锚索作用机理 | 第41-42页 |
·预应力锚索锚固物理效应 | 第42-45页 |
·反倾岩质边坡的支护参数设计 | 第45-49页 |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 | 第45-47页 |
·预应力锚索承压反力装置设计 | 第47-48页 |
·锚索框架的设计 | 第48页 |
·预应力锚索最优倾角的确定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6 某反倾岩质边的坡稳定性评价 | 第50-62页 |
·工程概况 | 第50-5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1页 |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51-53页 |
·加固方案 | 第53-56页 |
·现场监测 | 第56-61页 |
·监测任务与目的 | 第56-57页 |
·测试方法 | 第57页 |
·监测手段及测点布置 | 第57-58页 |
·监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62页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