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3-15页
1 前言第15-31页
   ·研究背景第15-26页
     ·土壤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第15-19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第19-24页
     ·土壤侵蚀退化与森林恢复工程现状第24-26页
   ·立题依据第26-28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1页
2 研究区域概况第31-39页
   ·南方红壤侵蚀区第31-34页
     ·地理位置第31页
     ·地质地貌第31页
     ·气候特点第31-32页
     ·水资源与水文特征第32页
     ·土壤类型第32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32-33页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治理第33-34页
   ·丹江口森林恢复区第34-39页
     ·地理位置第34-36页
     ·地质地貌第36页
     ·气候特点第36页
     ·水资源与水文特征第36-37页
     ·土壤类型第37页
     ·植被类型第37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37-38页
     ·土地利用变化第38-39页
3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动态影响第39-52页
   ·引言第39-40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40-41页
   ·研究方法第41-43页
     ·研究区样本收集与土壤分馏第41-42页
     ·碳氮同位素分析第42-43页
     ·统计分析第43页
   ·结果第43-49页
     ·植物生物学特征第43-45页
     ·土壤有机库和惰性库中δ~(13)C值和δ~(15)N值第45页
     ·土壤有机碳氮浓度与含量第45-48页
     ·土壤有机碳周转第48-49页
   ·讨论第49-51页
   ·小结第51-52页
4 丹江口库区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动态的影响第52-74页
   ·引言第52-54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54-55页
   ·研究方法第55-58页
     ·实验地样本收集与土壤分馏第55-56页
     ·碳、氮同位素分析第56-57页
     ·统计分析第57-58页
   ·结果第58-71页
     ·植物生物性特征第58-60页
     ·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碳氮含量和碳氮同位素第60-65页
     ·密度分馏:LF,iPOM和mSOM中的碳氮含量、碳氮同位素第65-66页
     ·土壤碳周转第66-71页
   ·讨论第71-73页
   ·小结第73-74页
5 丹江口库区森林恢复对温室气体的影响第74-100页
   ·引言第74-75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75页
   ·研究方法第75-78页
     ·实验样地设置第75页
     ·实验处理第75-76页
     ·实验方法第76-77页
     ·统计分析第77-78页
   ·结果第78-95页
     ·丹江口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第78页
     ·温室气体释放量的差异性分析第78页
     ·土壤CO_2、CH_4、N_2O气体释放通量季节差异第78-85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O_2、CH_4、N_2O气体释放通量差异第85页
     ·影响土壤CO_2、CH_4、N_2O气体释放通量的相关因子第85-92页
     ·土壤根呼吸与凋落物呼吸第92-95页
   ·讨论第95-98页
     ·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规律第95-96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CO_2、CH_4、N_2O气体的释放通量差异第96-97页
     ·凋落物去除对CO_2、CH_4、N_2O气体释放通量的影响第97-98页
     ·土壤根呼吸与凋落物呼吸的季节动态第98页
   ·小结第98-10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0-104页
   ·结论第100-102页
   ·研究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2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体营养、取食者和升温对沉水植物及其附着藻类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与分子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