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利他行为在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2. 利他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 利他行为概述 | 第15-24页 |
(一) 利他行为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 利他精神 | 第16-17页 |
2. 利他行为 | 第17-18页 |
(二) 利他行为的多学科界定 | 第18-22页 |
1. 伦理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8-19页 |
2. 生物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9页 |
3. 社会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9页 |
4. 心理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9-21页 |
5. 经济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 社会和谐视阈下利他行为的界定 | 第22-24页 |
1. 社会和谐的内涵 | 第22页 |
2. 社会和谐视阈下的利他行为内涵 | 第22-24页 |
二、 社会和谐视阈下加强利他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一) 社会和谐需要利他行为 | 第24-25页 |
(二) 经济发展需要利他行为 | 第25-26页 |
(三) 政治清明需要利他行为 | 第26-27页 |
(四) 文化传承需要利他行为 | 第27页 |
(五) 生态保护需要利他行为 | 第27-28页 |
(六)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利他行为 | 第28-29页 |
三、 利他行为在建构社会和谐过程中的表现及缺失分析 | 第29-38页 |
(一) 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利他行为表现形式 | 第29-33页 |
1. 舍身救人 | 第29-30页 |
2. 见义勇为 | 第30页 |
3. 无私奉献 | 第30-31页 |
4. 助人为乐 | 第31-32页 |
5. 慈善捐赠 | 第32页 |
6. 志愿者行动 | 第32-33页 |
(二) 我国在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利他行为缺失表现 | 第33-34页 |
1. 人情冷漠 | 第33-34页 |
2. 信任危机 | 第34页 |
(三) 我国在社会和谐建设过程中利他行为的缺失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1. 利他行为缺失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2. 利他行为缺失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3. 利他行为缺失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四、 社会和谐视阈下加强利他行为引导的对策 | 第38-45页 |
(一) 从个人因素出发,加强利他行为引导 | 第38-39页 |
1. 培养利他意识 | 第38页 |
2. 强化利他行为 | 第38页 |
3. 学习利他技能 | 第38-39页 |
(二) 从家庭因素出发,加强利他行为引导 | 第39-40页 |
1. 注重早期的培养教育 | 第39页 |
2. 注重榜样示范 | 第39-40页 |
(三) 从学校因素出发,加强利他行为引导 | 第40-42页 |
1. 创新学校教育内容 | 第40-41页 |
2. 创新学校教育方式 | 第41-42页 |
(四) 从社会因素出发,加强利他行为引导 | 第42-45页 |
1. 强化法律保障 | 第42页 |
2. 注重环境熏陶 | 第42-43页 |
3. 关注舆论导向 | 第43页 |
4. 夯实经济基础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