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2-15页 |
1. 基本内容 | 第12-14页 |
2.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二、 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15-27页 |
(一)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 | 第15-16页 |
1. 乌拉圭回合 | 第15页 |
2. WTO 争端解决程序 | 第15-16页 |
(二)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 | 第16-18页 |
1. 反磋商一致原则 | 第17页 |
2. 善意原则 | 第17页 |
3. 强制性原则 | 第17页 |
4. 法定时限原则 | 第17-18页 |
5. 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 第18页 |
6. 发展中国家优惠原则 | 第18页 |
(三)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 | 第18-21页 |
1. 允许报复 | 第18-19页 |
2. 违约救济 | 第19-20页 |
3. 面向未来 | 第20页 |
4. 正当程序 | 第20-21页 |
(四)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类别 | 第21-27页 |
1. 磋商程序 | 第21-22页 |
2. 专家组程序 | 第22-24页 |
3. 上诉审查程序 | 第24-25页 |
4. 裁决执行程序 | 第25-27页 |
三、 中国参与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角色分析 | 第27-37页 |
(一) 中国作为申诉方参与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 | 第27-32页 |
1. 起步期——2001 年至 2006 年 | 第28-29页 |
2. 转折阶段——2006 年至 2008 年 | 第29-30页 |
3. 中国作为申诉方成熟的阶段 2009 年-至今 | 第30-32页 |
(二) 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 | 第32-35页 |
1. 第三方的权利 | 第32-33页 |
2. 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争端的现状 | 第33-34页 |
3. 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 WTO 争端程序的展望 | 第34-35页 |
(三) 中国作为被诉方参与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 | 第35-37页 |
1. 中国作为被诉方典型案例 | 第35-36页 |
2. 中国法律的推动作用 | 第36-37页 |
四、 中国在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制约因素和改进对策 | 第37-42页 |
(一) 中国在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制约因素 | 第37-38页 |
1. 没有统一的协调组织机构 | 第37页 |
2. 政府主导 | 第37页 |
3. 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 | 第37-38页 |
4. 人才和资金的短缺 | 第38页 |
5. 执行 WTO 裁决上的局限性 | 第38页 |
(二) 中国在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改进对策 | 第38-42页 |
1. 对不发达国家的现金补偿和时间补偿 | 第38-39页 |
2. 适时使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 | 第39-40页 |
3. 培养专业化人才 | 第40页 |
4. 加快国内经济法规和贸易政策的修订以适应 WTO 的要求 | 第40-41页 |
5. 政府引导和规范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附录:中国参与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列表 | 第45-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