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第一节 预设及其触发语研究概况 | 第14-27页 |
·语义预设阶段(1892年~20世纪50年代) | 第14-15页 |
·语用预设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 | 第15-22页 |
·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22-27页 |
第二节 选题价值及论文内容 | 第27-30页 |
·选题价值 | 第27-29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相关理论问题 | 第31-51页 |
第一节 预设的定义 | 第31-35页 |
·从“否定检验”角度定义预设的问题 | 第31-33页 |
·预设是句子的背景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节 预设触发语的定义与特征 | 第35-37页 |
第三节 预设触发语的判定 | 第37-42页 |
第四节 有定词语与预设触发语 | 第42-49页 |
·学界以往的观点 | 第42页 |
·含有定词语的句子是否有预设 | 第42-45页 |
·有定词语是否触发预设 | 第45-46页 |
·“这/那+量+名”中的“这/那”与预设的触发 | 第46-49页 |
第五节 结语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触发预设的指示代词“这/那” | 第51-7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1页 |
第二节 指示代词“这”触发预设的条件 | 第51-64页 |
·用于指示的“这” | 第52-58页 |
·用于话语关联的“这” | 第58-62页 |
·用于替代的“这” | 第62-63页 |
·用于填补的“这”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指示代词“那”触发预设的条件 | 第64-72页 |
·用于指示的“那” | 第64-65页 |
·用于复指的“那” | 第65-70页 |
·用于指类的“那” | 第70-71页 |
·用于替代的“那” | 第71页 |
·用于填补的“那” | 第71-72页 |
第四节 结语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触发预设的动词 | 第73-9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3-74页 |
第二节 触发预设的叙实动词 | 第74-83页 |
·叙实动词的界定 | 第74-76页 |
·语义条件 | 第76-78页 |
·语法条件 | 第78-83页 |
第三节 触发预设的含义动词 | 第83-88页 |
·含义动词的界定 | 第83-84页 |
·语义条件 | 第84-86页 |
·语法条件 | 第86-88页 |
第四节 触发预设的状态变化动词 | 第88-92页 |
·状态变化动词的界定 | 第88-90页 |
·语义条件 | 第90-92页 |
第五节 触发预设的动词的分类问题 | 第92-94页 |
·评判类动词和行为反应类动词的归类问题 | 第92-93页 |
·触发预设的动词的类与次类 | 第93-94页 |
第六节 结语 | 第94-95页 |
第五章 触发预设的确认类副词 | 第95-10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5-96页 |
第二节 确认类副词触发预设概论 | 第96-103页 |
·肯定确认类副词与预设的触发 | 第96-101页 |
·否定确认类副词与预设的触发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确认类副词“多少”的预设分析 | 第103-107页 |
·学界对“多少”词义的研究 | 第103-104页 |
·“多少_b”与预设的触发 | 第104-105页 |
·“多少_b”的意义 | 第105-107页 |
第四节 结语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触发预设的副词“又” | 第108-130页 |
第一节 学界对“又”的已有研究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又”触发预设的语义条件 | 第109-128页 |
·表“重复”的“又_1” | 第109-116页 |
·表“添加”的“又_2” | 第116-118页 |
·表“转折”的“又_3” | 第118-119页 |
·加强否定语气的“又_4” | 第119-125页 |
·加强反问语气的“又_5” | 第125-127页 |
·表示“相加”的“又_6”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页 |
第三节 “又”触发预设的语法条件 | 第128-129页 |
第四节 结语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0-134页 |
第一节 本文创新之处及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