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工艺概述 | 第12-14页 |
| ·满堂支架法 | 第12-13页 |
| ·悬臂施工法 | 第13-14页 |
|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影响因素介绍 | 第17-25页 |
| ·概述 | 第17页 |
| ·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 第17页 |
| ·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 第17-19页 |
| ·变形控制 | 第17-18页 |
| ·内力控制 | 第18页 |
| ·稳定控制 | 第18页 |
| ·安全控制 | 第18-19页 |
|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 ·模板工程 | 第19页 |
| ·混凝土工程 | 第19-20页 |
| ·预应力工程 | 第20页 |
|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设计方面 | 第20页 |
| ·人为方面 | 第20-21页 |
| ·施工方面 | 第21页 |
| ·材料方面 | 第21-22页 |
| ·环境方面 | 第22页 |
| ·结构计算分析方面 | 第22页 |
| ·施工监测方面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37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工程概况 | 第25-31页 |
| ·桥梁概况 | 第25-26页 |
| ·主要设计参数 | 第26-27页 |
| ·主要材料 | 第27-28页 |
| ·施工方案 | 第28-31页 |
| ·Midas/Civil基本功能介绍 | 第31-34页 |
| ·Midas/Civil的主要特点 | 第31-32页 |
| ·Midas/Civil的单元类型 | 第32页 |
| ·Midas/Civil的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 ·Midas/Civil的静力荷载 | 第33页 |
| ·Midas/Civil的施工阶段定义 | 第33-34页 |
| ·Midas/Civil的计算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预应力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37-53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孔道摩阻损失的组成和计算公式 | 第37-40页 |
| ·预应力摩阻损失参数 u 、k 的讨论 | 第40-41页 |
| ·不同摩阻损失参数对结构的影响 | 第41-49页 |
| ·按规范取 u = 0.25 、 k= 0.0015 的计算结果 | 第41-43页 |
| ·取 u= 0.25 、k = 0.00225 的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 ·取 u= 0.375、 k = 0.0015 的计算结果 | 第44-45页 |
| ·取 u= 0.375 、k = 0.00225 的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 ·不同摩阻系数的计算结果比较 | 第46-49页 |
| ·初始控制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 | 第53-61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加载龄期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收缩徐变对结构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其他因素对结构的影响 | 第61-67页 |
| ·概述 | 第61页 |
| ·结构自重的影响 | 第61-63页 |
| ·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结构温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盐城市新都路串场河大桥施工质量评价分析 | 第67-73页 |
| ·概述 | 第67页 |
| ·应力监测 | 第67-69页 |
| ·测试方法和仪器 | 第67页 |
| ·测点布置 | 第67-68页 |
| ·注意事项 | 第68-69页 |
| ·位移监测 | 第69-70页 |
| ·测试方法和仪器 | 第69页 |
| ·测点布置 | 第69-70页 |
| ·精度分析 | 第70页 |
| ·施工质量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应力分析 | 第70-71页 |
| ·挠度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