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 遗传群体的种类及利用 | 第10-13页 |
·F_2群体 | 第11页 |
·BC 群体 | 第11页 |
·RIL 群体 | 第11-12页 |
·DH 群体 | 第12页 |
·NIL 群体 | 第12页 |
·高代回交群体 (Advanced backcross fami1ies, AB) | 第12-13页 |
·CIL 群体 | 第13页 |
2 分 子标记与遗传作图 | 第13-18页 |
·分子标记 | 第13-16页 |
·QTL 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16-18页 |
3 小麦重要性状 QTL 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农艺性状 | 第18-20页 |
·品质性状 | 第20页 |
·抗逆性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艺、品质性状鉴定和 QTL 分析 | 第22-41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2-23页 |
·品质性状测定 | 第23页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3-24页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24页 |
·QTL 作图分析 | 第24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4-37页 |
·小麦 RIL 群体产量和品质性状鉴定 | 第24-28页 |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32页 |
·小麦产量、品质性状的 QTL 分析和定位 | 第32-37页 |
4 讨论 | 第37-41页 |
·DArT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第37页 |
·遗传连锁图谱 | 第37-38页 |
·产量、品质性状的 QTL 定位 | 第38-39页 |
·影响 QTL 定位的因素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