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第10-29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4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4-26页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6-27页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27页
 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7-29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解读第29-39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实质第29-31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29-30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第30-31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第31-34页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内涵第31-32页
  (二)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内在关系第32-34页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理论体系的大众化第34-39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34-35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意义第35-39页
第二章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特色第39-56页
 一、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第39-48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论述第39-41页
  (二)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理论大众化的正确认识第41-48页
 二、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第48-56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相始终第49页
  (二)围绕中心工作,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载体第49-52页
  (三)坚持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现实感召力第52-53页
  (四)始终不断增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党建带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53-54页
  (五)密切联系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与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第54-56页
第三章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演进与现实境遇第56-76页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发展进程第56-71页
  (一)萌芽孕育:五四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第56-59页
  (二)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第59-62页
  (三)发展阶段:延安时期第62-64页
  (四)探索深化: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第64-68页
  (五)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第68-70页
  (六)恢复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70-71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境遇第71-76页
  (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变迁趋势在加强第71页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更为隐蔽和巧妙第71-74页
  (三)经济利益格局调整带来不同阶级分化第74-76页
第四章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第76-87页
 一、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第76-81页
 二、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第81-83页
 三、坚持事实求是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第83-84页
 四、始终注重改进文风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亲和力第84-85页
 五、以实践作为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根本标准第85-87页
第五章 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第87-97页
 一、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核心带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87-89页
 二、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结合,着力改善民生第89-91页
 三、以思想理论界为前沿阵地,建立高水平理论宣传研究队伍第91-93页
 四、建立覆盖全社会立体化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第93-94页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第94-97页
结语第97-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9页
后记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