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7页 |
·本文的结构与框架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的几个核心概念 | 第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注释 | 第21-22页 |
第2章 集聚效应,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基于文献的观点 | 第22-34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集聚效应:度量及其决定因素 | 第23-30页 |
·经济活动地理集聚的度量 | 第24-28页 |
·经济活动地理集聚的决定因素 | 第28-29页 |
·中国经济的集聚效应 | 第29-30页 |
·集聚效应与地区经济增长 | 第30-31页 |
·集聚效应与地区公共政策 | 第31-33页 |
注释 | 第33-34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与城市发展:历史和政策 | 第34-47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 | 第34-3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演变 | 第38-47页 |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政策的三个阶段 | 第38-40页 |
·中国的特殊经济区政策 | 第40-45页 |
·中国城乡发展政策的演变 | 第45-47页 |
第4章 市场潜能与中国城市经济的集聚:以服务业为例 | 第47-72页 |
·引言 | 第47-51页 |
·数据及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情况的描述 | 第51-55页 |
·数据 | 第51-52页 |
·服务业集聚情况的描述 | 第52-55页 |
·城市市场潜能对中国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 | 第55-64页 |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 | 第55-60页 |
·回归结果 | 第60-64页 |
·城市市场潜能对中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的影响 | 第64-69页 |
·地区工资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 第64-67页 |
·回归结果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2页 |
第5章 特殊经济区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预: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视角 | 第72-99页 |
·引言 | 第72-75页 |
·文献评论 | 第75-77页 |
·数据及历年新成立制造业企业概况 | 第77-81页 |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 第81-90页 |
·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81-82页 |
·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 第82-90页 |
·计量结果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注释 | 第97-99页 |
第6章 中国城市发展政策的改革方向:一个理论分析 | 第99-120页 |
·引言 | 第99-101页 |
·文献评论 | 第101-103页 |
·基本模型 | 第103-109页 |
·假设与均衡 | 第103-108页 |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08-109页 |
·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平等化:内生的政策变迁 | 第109-117页 |
·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平等化 | 第109-112页 |
·政府关注城市居民当期收入时的内生政策转型 | 第112-115页 |
·政府关注城市居民长期收入时的内生政策转型 | 第115-116页 |
·内生政策转型时点的比较静态分析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注释 | 第119-120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120-123页 |
·本文的主要发现 | 第120-121页 |
·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 | 第121页 |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附录 | 第137-16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60-162页 |
后记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