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诗可以群—唐前诗群互动现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第10-21页
 一、“诗可以群”的意义演变第11-12页
 二、“诗可以群”的内在联系第12-16页
 三、“诗可以群”的研究综述第16-19页
 四、“诗可以群”研究的基本结构第19-20页
 五、“诗可以群”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0-21页
第一章 “诗可以群”的文化内涵第21-92页
 第一节 礼乐文化的精神追求与诗的礼乐属性第21-53页
  一、殊途同归:礼乐的生成及相互关系第21-29页
  二、由表及里:礼乐文化推衍的内在逻辑第29-37页
  三、继承创新: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发展第37-42页
  四、相伴相依:诗与礼乐文化的关系第42-53页
 第二节 春秋时代诗的应用与群体形成的关系第53-79页
  一、仪式乐歌与群体关系的建构第53-66页
  二、即席赋诗与群体关系的建构第66-79页
 第三节 孔子“诗可以群”说的理论内涵第79-92页
  一、“诗可以群”的文本意义第79-84页
  二、“诗可以群”的诗学意义第84-88页
  三、“诗可以群”的文化意义第88-92页
第二章 “诗可以群”的政治倾向第92-143页
 第一节 《诗》的经典化与群的政治化第92-107页
  一、从六艺到五经:儒家经典的生成第92-99页
  二、从《诗》到《诗经》:《诗》的经典化第99-102页
  三、君民一体:和谐的政治群体关系的建构第102-107页
 第二节 六义·正变·美刺:《诗》旨与《诗》用的政治化第107-124页
  一、从六诗到六义:《诗》论的政治逻辑的凸显第107-110页
  二、从风雅到正变:作《诗》的政治语境的挖掘第110-113页
  三、美刺:历史语境与政治倾向的双向作用第113-124页
 第三节 诗教与诗谏:“诗可以群”政治生态的构建第124-143页
  一、诗教说与诗谏说的内涵转化第124-130页
  二、诗教说与诗谏说的理论依据第130-136页
  三、诗教与诗谏的应用与政治群体的生成第136-143页
第三章 “诗可以群”的意义新变第143-193页
 第一节 中古诗歌形态与主旨的转型第143-159页
  一、从《诗》到乐府的功能替代第143-146页
  二、从《诗》到古诗的创作勃发第146-151页
  三、从言志到缘情的主旨变化第151-159页
 第二节 中古文人的生成与文人的交际方式第159-175页
  一、从文德之人到文章之徒:文人的内涵演变第159-167页
  二、以文会友:文人的交际方式第167-175页
 第三节 锺嵘“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第175-193页
  一、从孔子到锺嵘:“诗可以群”理论的发展第175-177页
  二、从物感到情感:“诗可以群”的理论内涵第177-190页
  三、从“诗可以群”到“诗可以怨”:“诗可以群”的情感延展第190-193页
第四章 “诗可以群”的逆向形态第193-223页
 第一节 “群可以诗”的理论意义第193-200页
  一、“群可以诗”的含义辨析第193-196页
  二、“群可以诗”的立论依据第196-198页
  三、“群可以诗”的理论价值第198-200页
 第二节 文人群体的生成与群体化的创作情境第200-216页
  一、文人群体的形成第200-207页
  二、“群可以诗”的创作情境第207-216页
 第三节 “群可以诗”的创作诉求第216-223页
  一、颂德与观德第216-219页
  二、逞才与选材第219-223页
结语第223-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35-236页
后记第236-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下一篇: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现状及学生需求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