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河西风光带游憩机会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3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游憩 | 第14-15页 |
·游憩机会 | 第15页 |
·河流游憩 | 第15-16页 |
·城市滨水风光带 | 第16-17页 |
·游憩机会谱研究 | 第17-20页 |
·游憩机会谱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游憩机会谱的应用 | 第18-19页 |
·游憩机会谱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城市滨水风光带研究 | 第20-29页 |
·国外研究与实践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与实践 | 第23-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河流游憩机会谱的构成分析 | 第30-40页 |
·概念与内涵 | 第30页 |
·河流游憩环境 | 第30-34页 |
·河流游憩环境类型 | 第30-31页 |
·河流游憩环境因素 | 第31-34页 |
·河流游憩活动分析 | 第34-35页 |
·游憩活动的类型 | 第34页 |
·游憩活动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游憩体验分析 | 第35-37页 |
·游憩体验的类型 | 第35页 |
·不同人群的游憩体验需求 | 第35-36页 |
·不同时间的游憩体验需求 | 第36-37页 |
·游憩体验、游憩活动、游憩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游憩活动与游憩环境的关系 | 第37页 |
·游憩体验与游憩活动的关系 | 第37-38页 |
·游憩体验、游憩活动、游憩环境的关系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4 株洲湘江河西风光带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 第40-66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页 |
·株洲湘江河西风光带的环境因子与环境类型分析 | 第40-46页 |
·环境因子分析 | 第40-44页 |
·城市河流游憩环境类型划分 | 第44-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调查问卷法 | 第46-47页 |
·多元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8-63页 |
·环境因子分析 | 第48-58页 |
·游憩活动分析 | 第58-62页 |
·游憩体验分析 | 第62-63页 |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 第63-64页 |
·环境类型的描述 | 第63页 |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5 株洲湘江河西风光带游憩机会谱的应用 | 第66-78页 |
·总体规划 | 第66-68页 |
·游憩现状分析 | 第66-67页 |
·游憩规划理念 | 第67页 |
·游憩规划目标 | 第67-68页 |
·游憩项目规划 | 第68-75页 |
·游憩环境类型分区 | 第68-69页 |
·游憩项目开发 | 第69-71页 |
·游憩节点意向 | 第71-75页 |
·游憩管理规划 | 第75-77页 |
·游憩项目管理 | 第75-76页 |
·游憩环境管理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研究不足 | 第78-79页 |
·前景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84-88页 |
附录B 插图表目录 | 第88-92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