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回顾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本论题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市舶法则 | 第23-27页 |
一, 向商船发放“公凭” | 第24-25页 |
二, “禁榷”、“抽解”、“和买”制度 | 第25页 |
三, 商船返航规定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日本海关检查和市场管理制度 | 第27-42页 |
第一节 延喜年间的“锁国”禁令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存问” | 第30-33页 |
第三节 “阵定”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廻却”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和市” | 第36-39页 |
第六节 船数的限制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宋日贸易及其海上交通 | 第42-55页 |
第一节 宋朝和日本的主要贸易口岸 | 第42-48页 |
一, 明州(奉国军、庆元、宁波) | 第42-45页 |
二, 温州 | 第45页 |
三, 博多 | 第45-46页 |
四, 大轮田泊 | 第46-47页 |
五, 肥前 | 第47页 |
六, 环日本海的港口越前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航海线路 | 第48-49页 |
一, 明州—博多线 | 第48页 |
二, 大轮田泊—明州线 | 第48页 |
三, 其他线路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航海时间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商船 | 第50-52页 |
一, 宋船 | 第50-51页 |
二, 倭船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海盗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宋日贸易与平氏 | 第55-59页 |
第一节 平盛清“开国”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治理濑户内海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修建“大轮田泊”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在日宋商的贸易活动及其与当地社会 | 第59-91页 |
第一节 宋商“纲首” | 第59-63页 |
第二节 从宾馆式的“封闭贸易”到“唐房”的“住番贸易” | 第63-70页 |
一, 封闭贸易 | 第63-66页 |
二, 唐房 | 第66-70页 |
第三节 贸易冲突 | 第70-76页 |
一, 贸易纠纷 | 第70-71页 |
二, 经济利益的牺牲品 | 第71-72页 |
三, 教派纷争的受害者 | 第72-76页 |
1, 延历寺派 | 第73-74页 |
2, 石清水八幡宫派 | 第74-76页 |
第四节 唐货 | 第76-79页 |
第五节 倭货 | 第79-80页 |
第六节 货币 | 第80-83页 |
一, 砂金 | 第80-82页 |
二, 铜钱 | 第82-83页 |
第七节 交流语言 | 第83-85页 |
一, 笔谈 | 第83页 |
二, 日语交流 | 第83页 |
三, 翻译沟通 | 第83-85页 |
第八节 联姻 | 第85-89页 |
第九节 融入 | 第89-90页 |
第十节 宋商墓地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宋商的政治作用——为多国政府传递国书 | 第91-121页 |
第一节 市舶司公凭 | 第91-95页 |
一, 陈文祐“奉国军市舶司公凭” | 第91-93页 |
二, 李充“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 | 第93-95页 |
第二节 大宰府公检 | 第95-97页 |
第三节 福州牒 | 第97-98页 |
第四节 温州牒 | 第98-100页 |
第五节 台州牒 | 第100-101页 |
第六节 “派遣僧”和“偷渡僧” | 第101-106页 |
一, “派遣僧”嘉因的入宋“太政官符” | 第101-103页 |
二, “偷渡僧”戒觉的入宋“表文” | 第103-106页 |
第七节 北宋初期宋商充当国使连续传递国书 | 第106-112页 |
第八节 北宋末期宋商充当国使传递国书 | 第112-115页 |
第九节 宋日两国文书中年号问题探析 | 第115-121页 |
一, 奉正朔、年号同、日月同 | 第116-117页 |
二, 年号殊、日月同 | 第117-118页 |
三, 双年号、日月同 | 第118页 |
四, 无年号、日月同 | 第118-119页 |
五,对方年号、日月共同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在日宋商”群像 | 第121-143页 |
第一节 孙忠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谢国明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周良史 | 第128-129页 |
第四节 慕晏诚 | 第129-130页 |
第五节 林皋 | 第130-131页 |
第六节 朱仁聪 | 第131-133页 |
第七节 曾令文 | 第133-134页 |
第八节 周文德 | 第134页 |
第九节 李充 | 第134页 |
第十节 宋商与日本僧人 | 第134-139页 |
一, 郑仁德和裔然 | 第134-135页 |
二, 孙忠和仲回、成寻 | 第135-137页 |
三, 刘琨和戒觉 | 第137页 |
四, 李德昭、杨三纲和荣西 | 第137-138页 |
五, 庄次郎、苏张六和俊芿 | 第138-139页 |
六, 谢国明和圆尔 | 第139页 |
第十一节 宋商与中华文明圈的构建 | 第139-143页 |
第八章 史料中的几处疑点 | 第143-151页 |
疑点一:宋日贸易中宋商易名探析 | 第143-147页 |
疑点二:日本史书中李充“公凭”中出现的漏记 | 第147-149页 |
疑点三:诚寻究竟是坐谁的船渡宋的? | 第149-151页 |
结论 | 第151-155页 |
附表三 北宋“在日宋商”活动一览表 | 第155-163页 |
附表四 南宋“在日宋商”活动一览表 | 第163-167页 |
附表五 日本新旧地名对比一览表 | 第167-168页 |
附表六 宋日年号对照表 | 第168-173页 |
附图 有关史料图片 | 第17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