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车钩、缓冲装置论文

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插图第14-18页
表格第18-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2页
   ·引言第19-21页
   ·高速列车耐撞性问题研究进展第21-24页
   ·吸能装置的研究进展第24-28页
     ·薄壁金属管材的轴向冲击行为第24-25页
     ·泡沫金属材料的冲击力学行为第25-27页
     ·泡沫铝填充薄壁管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进展第27-28页
   ·高速列车交会时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和安全性评估第28-30页
     ·高速列车交会时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第28-29页
     ·高速列车安全性能评估第29-30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高速列车头车的有限元模型第32-43页
   ·引言第32-33页
   ·高速列车头车的重要结构第33-38页
     ·高速列车头车主要结构第33-36页
     ·高速列车头车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和参数第36-38页
   ·高速列车的有限元模型第38-43页
     ·模型的简化第38-39页
     ·材料参数和单元类型第39-42页
     ·边界条件和计算工况第42-43页
第3章 高速列车头车的耐撞性分析第43-52页
   ·引言第43-44页
   ·10m/s的冲击速度下,头车的耐撞性分析第44-47页
     ·撞击反力分析第44-45页
     ·牵引梁的变形和吸能第45-46页
     ·头车的整体结构变形第46-47页
   ·20m/s的冲击速度下,头车的耐撞性分析第47-50页
     ·撞击反力分析第47-48页
     ·牵引梁的变形和吸能第48-49页
     ·头车的整体结构变形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的设计和改进第52-88页
   ·引言第52-53页
   ·动车组吸能结构相关部件的刚度、强度和耐撞性一体化设计要求第53-58页
     ·动车组车体刚度、强度、耐撞性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方案第53页
     ·提高耐撞性的方法第53-56页
     ·改进后牵引梁的强度校核第56-57页
     ·牵引梁吸能设计的一些考虑第57-58页
   ·改进方案一的耐撞性分析第58-65页
     ·10m/s时,改进方案一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58-62页
     ·20m/s时,改进方案一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62-65页
   ·改进方案二的耐撞性分析第65-71页
     ·10m/s时,改进方案二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65-69页
     ·20m/s时,改进方案二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69-71页
   ·改进方案三的耐撞性分析第71-78页
     ·10m/s时,改进方案三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71-75页
     ·20m/s时,改进方案三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75-78页
   ·改进方案四的耐撞性分析第78-84页
     ·10m/s时,改进方案三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78-81页
     ·20m/s时,改进方案四的动态数值模拟和耐撞性分析第81-84页
   ·本章小节第84-88页
第5章 高速列车明线交会动力学仿真和安全评估第88-103页
   ·引言第88-89页
     ·计算模型第89-94页
     ·多体动力学基本模型和假设第89-90页
     ·模型的非线性以及处理第90-91页
     ·移动载荷的处理和施加第91-93页
     ·模型工况第93-94页
   ·计算结果和分析第94-102页
     ·各自由度的动力学响应第94-96页
     ·轮轴横向力第96-98页
     ·脱轨系数第98-99页
     ·轮重减载率第99-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8页
   ·总结第103-105页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体系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下一篇:12位高速流水线ADC的研究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