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论文

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1章 引言第15-23页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理论价值第17页
     ·实践意义第17页
   ·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述评第17-20页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20-23页
     ·研究方法第20页
     ·基本思路第20-21页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第21页
     ·创新点第21-23页
第2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形成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第23-53页
   ·道德主体性的概念界定第23-25页
   ·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第25-53页
     ·社会政治背景第25-29页
     ·社会经济背景第29页
     ·理学文化背景第29-53页
第3章 身之主宰便是心第53-87页
   ·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第53-62页
     ·从存在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第53-55页
     ·从本体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第55-57页
     ·从境界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第57-62页
   ·无善无恶之争第62-64页
   ·善、恶的来源考证第64-72页
     ·人性论上善恶观的来源第64-67页
     ·形下层面善恶的来源第67-72页
   ·道德主体性的形上学基础第72-87页
     ·心即理第72-78页
     ·心与性第78-82页
     ·一元论的体用观第82-87页
第4章 心之所发便是意第87-103页
   ·“意”之独特功能与核心地位探讨第87-90页
   ·未发已发论第90-96页
     ·未发已发关系探讨第90-91页
     ·中和状态辨析第91-94页
     ·“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是一种境界第94-95页
     ·致中和之方第95-96页
   ·理欲观第96-100页
   ·仁诚说第100-103页
第5章 意之本体便是知第103-125页
   ·良知说第103-117页
     ·良知之特性辨析第104-110页
     ·良知与见闻之知关系辨析第110-113页
     ·群己之辨第113-117页
   ·致良知第117-125页
     ·致良知释义第117-119页
     ·致良知与德性培养过程的统一第119-121页
     ·“为善去恶”工夫论第121-125页
第6章 意之所在便是物第125-170页
   ·“格物致知”观的确立第125-131页
   ·心外无物第131-138页
   ·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哲学第138-170页
     ·阳明对佛道墨诸家思想的取舍与评价第138-147页
     ·知行学说第147-161页
     ·道德修养之最终归宿与目的——成己成圣第161-163页
     ·树德之方第163-170页
第7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定格及其历史余响第170-190页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凝练与定格——四句教第170-181页
     ·时间考证第170-172页
     ·天泉之争第172-175页
     ·刘蕺山别立“四句教”第175-178页
     ·对四句教的评价第178-181页
   ·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对晚明士人心态的塑造及其流变第181-186页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第186-190页
结语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6页
致谢第196-1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七子心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