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縮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1 核果类果树病毒的种类、分布及危害 | 第16-18页 |
2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 第18-19页 |
·寄主范围 | 第18页 |
·危害特点 | 第18-19页 |
3 PNRSV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分类地位 | 第19页 |
·病毒粒子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病害症状 | 第20页 |
·传播途径 | 第20-21页 |
4 PNRS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1-26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21页 |
·PNRSV各基因编码蛋白的特征和功能 | 第21-26页 |
·复制酶相关蛋白P1和P2 | 第21-23页 |
·MP和CP介导的病毒运动 | 第23-24页 |
·CP在病毒复制、翻译和侵染中的角色 | 第24-26页 |
5 PNRSV的株系划分及血清型 | 第26-28页 |
6 PNRSV的检测技术 | 第28-30页 |
·生物学检测 | 第28-29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29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9-30页 |
7 植物病毒侵染性cDNA克隆及应用 | 第30-35页 |
·侵染性cDNA的类型 | 第30-31页 |
·侵染性的cDNA | 第30-31页 |
·cDNA的具有侵染性的体外转录产物 | 第31页 |
·侵染性cDNA克隆的应用 | 第31-35页 |
·病毒分子特性研究 | 第31-32页 |
·植物表达载体 | 第32页 |
·基因沉默载体 | 第32-35页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PNRSV中国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基因组型鉴定 | 第3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样品来源 | 第3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6-37页 |
·RT-PCR | 第37-38页 |
·总RNA提取 | 第37页 |
·RT-PCR | 第37-38页 |
·Integrated-PCR | 第38页 |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38-39页 |
·cDNA的克隆 | 第39-40页 |
·克隆载体及连接 | 第3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9-4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0页 |
·质粒提纯及序列测定 | 第40页 |
·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PNRSV中国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41页 |
·PNRSV中国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42页 |
·PNRSV不同组群分离物的Integrated-PCR鉴定 | 第42-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PNRSV加拿大分离物的检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8-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样品来源 | 第48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8-49页 |
·DAS-ELISA | 第49页 |
·RT-PCR | 第49-50页 |
·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0-51页 |
·序列分析 | 第51-5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PNRSV的DAS-ELISA和RT-PCR检测 | 第53-54页 |
·PNRSV的基因组RNA3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MP和CP基因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 第56-61页 |
第四章 PNRSV分离物CHR3和PCH12全基因组克隆测序 | 第61-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样品来源 | 第61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1-62页 |
·近基因组全长的RT-PCR扩增 | 第62页 |
·5'-RACE | 第62-64页 |
·3'-RACE | 第64-65页 |
·序列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Chr3和Pch12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 | 第65-69页 |
·近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 第65-66页 |
·5’端序列克隆 | 第66-67页 |
·3’端序列克隆 | 第67-68页 |
·全基因组序列组装 | 第68-69页 |
·Chr3和Pch12基因组结构和序列分析 | 第69-72页 |
第五章 PNRSV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及致病相关基因鉴定 | 第72-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80页 |
·材料 | 第72-73页 |
·PNRSV分离物Chr3和Pch12 | 第72页 |
·植物材料 | 第72-73页 |
·PNRSV分离物Chr3和Pch12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 | 第73-74页 |
·构建Chr3和Pch12基因组不同区段交换的杂合病毒 | 第74-75页 |
·点突变 | 第75-77页 |
·农杆菌电转感受态制备 | 第77-78页 |
·农杆菌注射接种 | 第78页 |
·基因枪接种 | 第78-79页 |
·DAS-ELISA | 第79页 |
·RT-PCR和qRT-PCR | 第79页 |
·P2蛋白的3D结构模型构建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5页 |
·Chr3和Pch12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及致病性比较 | 第80-82页 |
·体内病毒积累水平与PNRSV的致病性呈正相关 | 第82-84页 |
·基因组RNA1和RNA2共同决定PNRSV致病性 | 第84-85页 |
·PNRSV致病相关序列定位于RNA1的1C和RNA2的2M区段 | 第85-88页 |
·P2蛋白Lys279和RNA1的1C区段决定Pch12强毒性 | 第88-91页 |
·互补试验证实Pch12的强毒因子可赋予弱毒分离物Chr3强致病性 | 第91-92页 |
·Chr3,Pch12和杂合体Chr3(P2-N279K)的P2蛋白的3D结构特征 | 第92-95页 |
3. 讨论 | 第95-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4页 |
1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的致病机理研究 | 第99-100页 |
2 PNRSV的侵染性cDNA克隆及其在果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及病毒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能 | 第100-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附录A 常用溶液配方 | 第118-119页 |
附录B 本研究所克隆PNRSV分离物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收录号 | 第119-120页 |
附录C 研究生期间已(待)发表文章 | 第120-121页 |
附录D 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会议摘要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