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的伦理审视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 ·志愿者 | 第18页 |
| ·志愿服务 | 第18-19页 |
| ·志愿精神 | 第19-21页 |
| 2. 志愿精神的文化渊源 | 第21-29页 |
| ·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源 | 第21-25页 |
| ·公民社会理念 | 第21-22页 |
| ·宗教慈善文化 | 第22-23页 |
| ·近代情感主义 | 第23-24页 |
| ·美国乡镇文化 | 第24页 |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24-25页 |
| ·中国伦理文化的本源 | 第25-29页 |
| ·儒学的“仁心”理念 | 第25-26页 |
| ·墨学的“兼爱”思想 | 第26-27页 |
| ·佛学的“慈悲”观念 | 第27页 |
| ·近代的“善举”行动 | 第27-29页 |
| 3. 志愿精神的德性属性 | 第29-33页 |
| ·人道尽责的德性意识 | 第29-30页 |
| ·行善互助的德性认知 | 第30页 |
| ·互信友爱的德性品质 | 第30-31页 |
| ·无私奉献的德性境界 | 第31-32页 |
| ·幸福生活的德性追求 | 第32-33页 |
| 4. 志愿精神的德化价值 | 第33-38页 |
| ·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个体的修养层次 | 第33-34页 |
| ·凸显人们的公民身份,促成群体的互助信任 | 第34页 |
| ·激发人们的公共参与,增进现实的公平正义 | 第34-35页 |
| ·强化人们的义利观念,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 第35-36页 |
| ·优化社会的道德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谐 | 第36-38页 |
| 5. 志愿精神的道德困境 | 第38-43页 |
| ·公益活动的认同度不容乐观 | 第38-39页 |
| ·普通民众的公民观明显薄弱 | 第39-40页 |
| ·参与主体的热情性无法保证 | 第40-41页 |
| ·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屡受质疑 | 第41-43页 |
| 6. 志愿精神的伦理应对 | 第43-47页 |
| ·坚守志愿精神的本真价值,固化人们的认同感受 | 第43-44页 |
| ·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突出人们的社会责任 | 第44-45页 |
| ·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保证人们的参与热情 | 第45页 |
| ·优化志愿活动的运作平台,达成人们的公信监管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