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生储盖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白云岩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3-25页 |
·论文成果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43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6-33页 |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26-28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8-32页 |
·寒武系古构造格局 | 第32-33页 |
·地层特征 | 第33-43页 |
·地层划分与分区 | 第33-35页 |
·各分区地层特征 | 第35-43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43-60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43-48页 |
·岩石学标志 | 第43-46页 |
·地震相标志 | 第46-48页 |
·古生物标志 | 第48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8-56页 |
·蒸发台地相 | 第49-50页 |
·局限台地相 | 第50-52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52页 |
·台地边缘相 | 第52-54页 |
·广海陆棚相 | 第54-55页 |
·盆地相 | 第55-56页 |
·沉积相横向对比 | 第56-57页 |
·台地相区沉积相剖面对比 | 第56-57页 |
·陆棚—盆地相区沉积相剖面对比 | 第57页 |
·沉积模式及演化 | 第57-60页 |
第4章 层序地层特征 | 第60-80页 |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60-65页 |
·古风化壳 | 第61-62页 |
·渣状层 | 第62页 |
·古喀斯特作用面 | 第62-63页 |
·岩性、岩相转换面 | 第63页 |
·侵蚀冲刷面 | 第63-64页 |
·超覆面 | 第64-65页 |
·层序地层划分与特征 | 第65-75页 |
·层序划分标志 | 第65-67页 |
·层序地层划分 | 第67-68页 |
·层序地层特征 | 第68-75页 |
·层序地层对比 | 第75-80页 |
·台地相区层序地层对比 | 第76-77页 |
·陆棚—盆地相区层序地层对比 | 第77-80页 |
第5章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0-87页 |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 第80-82页 |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的回顾 | 第80-81页 |
·编图单元选择和表示方法 | 第81-82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82-87页 |
·SS1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2-83页 |
·SS2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3-85页 |
·SS3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5-87页 |
第6章 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87-117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87-92页 |
·晶粒白云岩 | 第87-89页 |
·泥微晶白云岩 | 第89-90页 |
·颗粒白云岩 | 第90页 |
·藻纹层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 | 第90-91页 |
·其它类型岩石特征 | 第91-92页 |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92-99页 |
·原生孔隙 | 第92页 |
·晶间孔隙 | 第92-94页 |
·次生孔隙 | 第94-98页 |
·裂缝 | 第98-99页 |
·白云岩化类型及特征 | 第99-111页 |
·同生期(准同生期)白云岩化 | 第100-103页 |
·埋藏白云岩化 | 第103-105页 |
·热液白云岩化 | 第105-111页 |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 第111-117页 |
·沉积环境 | 第112页 |
·白云石化作用 | 第112-113页 |
·溶蚀作用 | 第113-115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孔隙的演化 | 第115-117页 |
第7章 层序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17-127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生储盖发育特征 | 第117-122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117-119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发育特征 | 第119-121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盖层发育特征 | 第121-122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格架内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22-124页 |
·中西部地区生储盖组合时空分布规律 | 第122-123页 |
·东部地区生储盖组合时空分布规律 | 第123-124页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有利远景区预测 | 第124-127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