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区范围及层位 | 第10页 |
·研究任务 | 第10-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0页 |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4页 |
·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24-25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5-30页 |
第三章 物源分析 | 第30-58页 |
·盆地周缘古陆特征 | 第31-33页 |
·碎屑组分及岩屑分布特征 | 第33-39页 |
·重矿物特征 | 第39-41页 |
·阴极发光 | 第41-44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4-49页 |
·古水流特征 | 第49-51页 |
·碎屑锆石微区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 U-Pb 年龄测定 | 第51-52页 |
·碎屑组分与构造属性 | 第52-58页 |
第四章 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 第58-99页 |
·沉积体系的识别标志 | 第58-68页 |
·沉积体系的划分 | 第68-89页 |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89-95页 |
·沉积模式 | 第95-99页 |
第五章 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 | 第99-112页 |
·海相沉积环境特征 | 第99-109页 |
·海相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储集砂岩类型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112-170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12-127页 |
·储集砂岩孔隙类型 | 第127-135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35-138页 |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138-149页 |
·储层控制因素 | 第149-170页 |
结论 | 第170-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2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82-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