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虎熟语的文化语义探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涉虎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0-25页 |
| (一) 以虎自身为基础的虎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0-19页 |
| 1、与虎的器官相关的虎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0-14页 |
| 2、与虎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虎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4-17页 |
| 3、与虎的行动姿态相关的虎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7-19页 |
| (二) 虎与其他动物共同构成的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9-24页 |
| 1、虎与龙共同构成的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19-21页 |
| 2、虎与凶猛动物共同构成的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21-23页 |
| 3、虎与弱小动物共同构成的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23-24页 |
| (三) 虎与人共同构成的熟语的语义分析 | 第24-25页 |
| 二、涉虎熟语产生转义的原因 | 第25-30页 |
| (一) 涉虎熟语的隐喻转义 | 第26-27页 |
| (二) 涉虎熟语产生隐喻转义的认知原因 | 第27-29页 |
| 1、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 第28-29页 |
| 2、“虎”成为源认知域的必然性 | 第29页 |
| (三) 涉虎熟语产生隐喻转义的语言学原因 | 第29-30页 |
| 三、涉虎熟语的文化特性 | 第30-40页 |
| (一) 涉虎熟语体现出古人崇虎观念的演变 | 第30-35页 |
| 1、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阶段的虎神兽 | 第31-32页 |
| 2、原始宗教崇拜阶段的虎神灵、虎助手 | 第32-34页 |
| 3、鬼神观念淡化阶段的虎崇拜 | 第34-35页 |
| (二) 涉虎熟语体现出古人惧虎观念的推进 | 第35-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注释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